有些人擔心買魚叉會排擠到熊二雄三
這個論點看似合理
但是台灣部署反艦飛彈看的不應該只看飛彈數量
飛彈發射載具數量遠比飛彈數量來的重要
畢竟我們的飛彈發射載具
除非是台灣先發制人率先發動第一擊
否則必然要承受解放軍第一波攻擊的戰損
再來是我方發動第一波反擊後
解放軍可能的反向追蹤進行源頭壓制攻勢
特別是當中國取得部分的海空優勢後
我們發射載具發射後必然承受相當高被反擊殲滅的風險
總結來說就是我們最好要預想我們倖存的載具僅能發動一次攻擊
回到飛彈採購上
生產一顆飛彈所費不貲
而要生產一套發射載具就是更大的工程
要發射車 運輸車 指揮車 通信指管系統
根據之前網路的公開資料
海軍有72個反艦飛彈發射載具(包含船艦潛艇)
空軍 F16雖然數量多 但是有多少能夠倖存並投入狹窄空域難以估算
同樣的有多少艦艇能夠在解放軍第一擊後反擊恐怕不容我們樂觀
對台灣來說可靠的反艦手段應該是岸置的
岸置的反艦飛彈現有數量不明的發射載具
未來預計再採購92套
而這次採購100套魚叉飛彈載具
等於是再未來數年內將陸基的反艦載具暴增近200個
也就是說台灣除了插滿防空飛彈外未來也會插滿反艦飛彈
這必然會大大提高陸基反艦飛彈載具的存活量
也增加解放軍導彈部隊的壓力
要成功抓到一個進入野戰陣地的發射載具
不可能百發百中每次都被解放軍找到
絕對也會大大消耗解放軍短程飛彈火箭彈能量
增加解放軍建立安全穩定的渡海運補路線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