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卦] 我朋友是超商正職 相親怎介紹

作者: mean (低智商生活)   2020-12-05 04:12:48
可憐台男
連自我介紹都不會
要怎麼認識女生
職場十多年
面試過十幾種不同崗位幾百個候選人
感觸最深的一點是
絕大多數來面試的人
籌備面試都犯了三個「原則錯誤」
通俗的說,就是犯了致命錯誤。
下面分享這三個「科學面試原則」,遵循之,至少使你面試通過率翻番:
原則一:
「通過」面試的人不是候選者中最優秀的,而是讓面試官「感知最優秀」的。
(即,你的客觀能力不如面試官的「主觀感覺」重要)
原則二:
面試不是你跟面試官PK,而是跟你「看不到的其他面試候選人」競爭。
(即,你最應關注的不是面面俱到回答面試官的提問,而是表現出最高分的自己)
原則三:
這是最最最重要的原則,面試官最終給候選人打分依據的
不是面試者在整場面試時的“平均表現”
而是遵循“峰終效應”(peak-end rule)的制約。
這三個“面試定律”是如此強大,以至於我(面試官立場)哪怕非常清醒的意識到
還是會不自覺的受這些要素影響。
下面詳細說明下如何基於這三個原則「科學」的準備面試。
就我觀察
許多人面試籌備時仍保留學生時代的應試思維,追求“面面俱到”
甚至,為了更好的匹配面試崗位的要求,還特意將工作經驗做了一番修飾。
很遺憾,這個思路並不「科學」。
要知道,面試與書面考試有著本質區別
書面考試是客觀評分,考察的核心是“認知”
所以臨時抱佛腳追求“大而全”是對的。
而面試結果取決於什麽?面試官的主觀打分。
主觀打分得高分的關鍵是什麽?在於你的面試show是否出彩。
PS,這裡再三強調也不為過:不是你準備的“內容”多精彩,而是show要出彩
我看其他回答多數強調要精心準備“內容”,這完全本末倒置:
要知道,語言溝通只占了溝通表現的15%左右
另外的評分要素是面試者的語調、表情、溝通時的儀態、微妙的表情動作等
這些是需要演練的
記住記住,面試的本質就是一場秀
沒有任何牛叉的面試官能夠在短短半小時內
“理性客觀”的評估一個候選人的職場價值,況且面試官一天還不止面試一個人。
通常來說,對方會通知你來面試
說明你的簡歷內容就足以“證明”你能夠勝任基本工作了
那面試是為了幹啥呢?
選一個感覺最佳的人啊。(另外就是確認候選人工作經驗的真實性)
所以,我們準備面試的精力應聚焦到
面試官究竟通過「什麽」來感知一個候選人的水平?
神經科學的研究給到了我們答案(即原則三):
從認知的視角看,人類僅通過兩種模式來感知及評價外界(人或事):
一個模式稱之為“體驗自我”(experiencing self);
另一個稱之為“敘事自我”(narrating self)。
顧名思義,“體驗自我”是實時概念,即此時此刻的“我”,但沒有記憶能力;
而“敘事自我”則類似於“事後印象”的概念
它不考慮細節,只會事後編織故事(即未必還原真實),為未來制定計劃。
我們說回面試的情況。
大家想想,當面試官最終決定是否錄用一個候選人時,他會根據哪個“自我”來決策?
注意,現實面試時
幾乎沒有面試官會現場就跟候選人拍板、定薪定崗現場蓋公章發offer
而是隔天根據所有面試人的綜合印象來排比
因此,面試官只會根據“敘事自我”的“印象”來對候選人進行評估。
(即是敘事自我主導,而不是體驗自我主導)
至此,我們就可以明確我們面試準備時的最關鍵要點了:抓住面試官的敘事自我。
“敘事自我”對一個候選人的評價是怎麽得出來的呢?
是根據候選人在整個面試過程中的“整體表現”來判斷麽?
不。
正如人人都抱著各種偏見看待世界一樣
“敘事自我”對人事的判斷也是相當簡單粗暴的:
通過候選人的“最佳表現”及“結束時表現”
兩者的平均值來判斷。又稱為“峰終效應” (peak-end rule)。
比如下圖中,參加面試的A、B兩
雖然整體上B面試表現比A強,但由於A君中途展現了“個人亮點”
而結束分兩者相差不大,因此,在最終面試評分時,A君的分數一定會遠高於B君。
因此, “面試準備”最科學的策略不是“面面俱到”
而是只需反覆演練自己的“最佳亮點”
以及如何結束面試就夠了
(所以那些回答說自我介紹要怎麽精修“內容”的都很不靠譜)。
這個“峰終效應” (peak-end rule)有多強呢?
強到即便我本人(面試官)意識到這一點,還是很容易會用這個策略來選擇候選人。
所以我才會反覆強調,面試的本質是一場show。
有過演講經驗的朋友應該就清楚,對於一個能力6分的人
在狀態好的時候,演講會表現出一個8分的你
而狀態差的時候,演講會表現出一個4分的你。
面試是競爭,不是你跟面試官PK,而是面試同一崗位的其他(你看不到的)競爭者。
如下圖所示,A、B、C是跟你面試同一個崗位的其他應聘者
B、C的綜合能力略高於你
但是,只要你面試表現發揮的足夠好時,擊敗B也不難
而如果發揮差,甚至連平時不如你的A得分也比你高。
8分的你與4分的你,這中間的4分才應該是你面試前
哪怕只剩一晚上時間就可以爭取到的分數——
通過演練,將自己置於“最佳”狀態(獲得“峰終效應”的高峰分數)。
下面詳述“自我介紹”這個面試時最好發揮的環節的準備“演練思路”
那麽,“自我介紹”到底該說些什麽
才能既顯幹練又不像吹牛逼還能讓人眼前一亮呢?
比如,不妨先看下這個版本的「自我介紹」,以運營崗的面試為例:
“我有過4年運營經驗,運營過的產品有A、B、C,其中C產品是我自認為運作的最好
的,用1年時間從0做到10萬用戶,這在同行業中是前所未有的成績,一般的運營策略都不
管用,我是通過創新策略來實現的。
在運營工作中,我特別擅長D、E、F技能,而這些都是貴崗位特別需要的能力,我相
信自己能夠勝任這個崗位。”
如果你抑揚頓挫的將上述自我介紹講完,是否有種“發揮的還不錯”的感覺?
但面試官的感覺(心裡話)卻是——“又是(跟其他面試的人)同樣的開場白。”
那,如何才能觸動面試官呢?
用講故事的模式——這既吸引人,又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及遐想空間
( 基於“認知深度加工”理論)。
溫馨提示:面對面講故事與書面講故事有著本質區別。
我們的表情、肢體語言、語調透露出的“信息量”遠大於“內容”本身。
換句話說,面對面講好一個故事的關鍵是「真實」。
過於誇大、編造的虛假工作,再牛叉也會被人輕易識破
只會給人留下非常糟糕的印象。
面對面講好「你的故事」
除了要真實之外,在內容編排上依然可以采取典型的戲劇體:
背景-懸疑-衝突-解決
其中:
「背景」即是與你個人工作優點有關的事件前奏(體現一個最核心的亮點就夠了)
「懸疑」引出一個讓人好奇的點
「衝突」即是面臨“常規方法難以解決的、或讓人左右為難”的境地
「解決」即是你通過某個獨特優勢歷經艱險(內心的折磨)終於將之解決
那麽,按照故事敘事,上述自我介紹可以這麽講(口語化):
“我有過4年運營經驗,運營過A、B、C三類產品(背景),其中,C產品是唯一一個我被
逼著去運營的(懸疑),一來這個業務我沒興趣,另外,這個產品之前運營兩年了都沒起
色,客觀難度很大,我也不想自己績效留下污點啊(衝突)。
後來,因我A、B產品的運營成績還算可以,老板請我吃了一次大餐,各種軟磨硬泡,當時
酒喝多了,不小心應下了。
後來,不出所料。3個月內試了6種不同的策略都沒起色,其實想過放棄,但想到答應了老
板必須堅持,這是我的原則(間接輔證自己的人格魅力)。
又折騰了一陣,估計是上下班都在思考這方面的創新,比較敏感,有個用戶的行為引起了
我的注意……經研究,我大膽推出了一個業界從未嘗試過的策略。一開始數據很差……但
調整後,居然真的成功了(解決)
這個可說是我工作以來最有感觸的經歷吧。“
對比下上述兩個版本的自我介紹。
可以看到,故事版的自我介紹,從頭到尾沒有自誇,但卻處處霸氣側漏(黑體字部分),
楞是把一個有血有肉、有擔當、勇敢創新、冷靜應對挑戰的刻畫的淋漓盡致。
最後,強調下,面試演練時“一定要說出來”而不是“默讀”
除此之外,演練的時候一定要對著鏡子,觀察下自己的表情、肢體語言,隨時調整。
這些都是能夠短時間內大幅提升的“表現力”。
如果實在找不到感覺,還可以找些氣場跟你類似的“能講的人”
看著視頻模仿,TED上很多。
最後,很多朋友可能會在面試時緊張、狀態不佳
這裡分享幾個非常實用、短時間即可見效的“提升狀態大法
正如拳擊手比賽前要做個舉重熱熱身保持狀態一樣
我們面試前一定要讓自己處於“自信”狀態(不是盲目自大)。
方法一:雙手握緊拳頭擺出勝利姿態之外(請務必在無人的地方進行)
方法二:,「擴張型」的動作都能夠提升自信感,比如雙手舒展抱頭;或者雙手輕松自信
的叉腰:
大部分人面試前都處於“如臨大敵”的高壓狀態。
但這種狀態並不利於我們發揮自身的真實水平,愉悅的心情更適合發揮你的聰明才智。
最後,退一萬步講,無論面試結果如何,按我以上思路籌備面試
至少你的個人表現力(演講力)也得到了極大的鍛煉,這更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所以,平常心,盡力即可。無論如何,你都是贏家。
以上的精華雖然是大陸網友針對職場面試寫的
但用在情感相處上也同樣適用
參考看看吧
作者: Golbeza (Golbeza)   2020-12-05 04:14:00
匹配出彩牛叉 你這哪裡複製來的文章
作者: david3809 (霜月薰)   2020-12-05 04:15:00
太長 閱
作者: linchadwick (chad)   2020-12-05 06:52:00
八卦廢文還很長,不過至少比政治掛優,推。
作者: nvm88 (nvm88)   2020-12-05 07:25:00
雖然是篇有點賣弄學問略愛show的文章 但身為經常參與招募面試的人資覺得提到不少新鮮人抓不到的重點 給推
作者: AVR0 (TYPE-ΖERO)   2020-12-05 07:33:00
科學麵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