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外援的話二戰中國基本上就是停在城堡時代,所有重裝備都是從領事館買的,前期德械中期蘇械後期美械
此外重點也不是日本打不下來
而是打下來也沒用
所以日軍高層一開始的如意算盤是揍到投降最省事
打下來能馬上有用的就是已經穩定產油和橡膠的南洋群島
所以精銳的關東軍才會一直往太平洋送,而不是中國
在中國轉圈圈的支那派遣軍基本上就是次一流的部隊
但看戰損比就知道這樣的二流部隊去打那時中國也是游刃有餘
基本可以說是一路推進,直到太平洋戰場毀滅性的失利,盟軍加強中國戰場的支援,攻勢才逐漸受阻
換個說法就是中國以空間換取時間
爭取到國際情勢轉變
要說老蔣打仗雖然一直輸
但這一步倒是真的沒有算錯
淞滬會戰老蔣看到自己從領事館買的德械師被人數不到一半的日軍揍趴在地上摩擦,戰損快10:1
才意識到沒有外援自己打都不用想打
為什麼以空間換時間?因為就真的打不過
問題是別人不幫你的話換到時間有什麼用?
所以淞滬會戰雖然死傷一大票人
但同時也讓盟軍看到 :
中國被揍趴也沒有背骨變軸心國
於是才願意貸一大筆金援
畢竟要是中國膝蓋軟不敢打,整個中國變成汪政府
給你錢和武器有什麼用?自己站不起來誰要幫你?
只能等歐洲太平洋戰場忙完再過去一起揍了啊
回到戰場上,要說貢獻度
1.大部分日軍都是死在太平洋,死在中國的不到1/5,美軍光是在海上擊沉的日本海軍都比這個數字多
2.日本一開始就缺油沒錯,但是後期完全沒有油,是因為美軍摧毀日軍的海上補給線
3.中國在前期幾乎沒有基礎軍工業,重武器完全要用買的,所以前期德械師的彈藥蘇械師完全不能用,才會有南京保衛戰彈藥堆積如山的情況,是在蘇聯顧問團協助下才慢慢建立基本軍工生產力,如果沒有外援,中國後期大概只有抓來的農民組大刀隊
4.支那方面軍最後幾個月轉守勢是因為大本營考慮美軍可能登陸本土,不是因為打不下重慶
事實上中國一直在退,偶爾幾次退得比較慢、死得比較少就變成大捷
這也是為什麼終戰詔書8/15就發了,直到9/9支那派遣軍才正式向中國戰區投降
比起在太平洋被美軍揍到全員玉碎,中國戰場一路打到剩下重慶,根本就是百戰百勝
至於中共游擊隊的百團大戰,被清鄉個幾次就縮了跑去跟國軍搶地盤
結論 :
中國的抗戰史就是一直挨揍的失敗史、血淚史
中國最大的貢獻就是不投降,因為不投降所以才有人願意挺
那些犧牲是偉大的,但也不應該自吹自擂到如此過份
裝備是隊友送的,會戰是隊友殺的,自己那一路只剩主堡,是因為對方投降才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