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不會有陰謀論 說是破口防堵慢半拍 不超前部署 就是為了:
1. 不要跟馬英九一樣 要自創新名詞 用不同的方式避開前朝的做法
這點 可能性非常高 因為台灣政客為了"不借鏡世界各國的政策 以免效果太好 沒有漏洞"
或是執行力低落被拿來比較 所以最喜歡改名 或用次級品的方式來做....
像是之前的消費卷 振興三倍券 一模一樣 為了區別 硬是多念2字 又不如"消費"字義明確
然後多花1000 少拿 講一堆拐彎抹角 就是為了讓你認為不同 無法比較... 政客就是政客
還有之前2個字的"屍皮" 改4個字的"大體皮膚" 增加贅字冗詞 降低效率...
現在連贅字/冗詞 都要改成文青式的名詞 說叫"文青化" "文青體"
現在消費/振興都用過了 下一次 可能要叫"提升購買力卷" 再下次"歡樂購物回饋卷"
2. 為了降低黃捷罷免案的關注度 所以故意慢慢防疫 不一次到位
這樣可以引起關注度 雖然增加醫護的辛苦 跟人民的風險 但是可以引起恐慌
更顯現出政府的努力維持 最後拖過罷免案的投票日 在內部會議中 還可以邀功 一舉多得
這種技倆 就是公務員必備的技能: 裝忙 事倍功半...
我不認為現在的國民黨會做得比較好 說不定也會做出一樣的政客考量...
但是 我認為如果是以前的國民黨 肯定殺伐決斷 斷尾求生 不會在那邊慢慢切
最後全民承擔 沒人負責...
都忘了已經多久沒有政客為了重大事件而負責的了
反而是說謊被抓包/辦公事幹女人的 這些無關全民福祉的私人鳥事 才叫幕僚負責
真正關乎人民的重要大事 現在出包真的都不會有人負責了 台灣怎麼會變成這樣...
有沒有反應慢半拍 疫情升溫的相關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