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fnm525 (僕が持ってるものなら)》之銘言:
: 雖然現在台灣的電子書有逐漸在進步了
: 但是對比中國、歐美
: 感覺還是不太行
: 價格過高、數量太少
: 中國、歐美有亞馬遜,電子書的價格都很低,種類也很多,還有有聲書呢
: 台灣的電子書是不是還需要加油啊?
我自己是紙本書、電子書並行,大約有1400多本紙本書、300多本電子書,同時我也是從
零開始經營出版社電子書業務的出版從業人。
先回應文章跟推文幾個常見問題:
「臺灣電子書是不是不太行?」
電子書市場從2016到2020年,從市占率1-3%到8-15%,每年維持兩位數到三位數的成長率
,如果這是一家上市櫃公司,股東們可能財富自由了。
當然,痛苦是比較出來的,指標性的電子書市場市佔,美國約30%、中國約17%,客觀而言
,臺灣電子書沒有頂尖的行但也是滿行的了,短期來看,也還有成長空間,未來幾年可能
仍然可以期待。
「電子書價格過高」
這個問題牽涉層面廣且複雜,目前臺灣電子書定價普遍是紙本書的70%,這個定價機制的
形成是讀者、通路、出版社三方的利益平衡點。
作為讀者我當然希望定價能更低,我們從定價源頭討論起,出版社在電子書的產製觀念裡
,電子書跟紙本書是連動的,紙本書高成本、低毛利的結構,讓出版社不敢輕易讓利放行
,這是電子書折扣降不下來的原因之一。
而去年某出版集團執行長也曾呼籲電子書折扣降到五折,這件事也引起圈內一陣討論,目
前電子書市場主要消費者輪廓,其實是一群本身有閱讀習慣的重度讀者,五折讓利可以滿
足這群重度讀者,但到底可不可以吸引更多輕度讀者、甚至把是不閱讀的人拉進場?換句
話說,五折到底有沒有把餅做大?還是餅根本沒變大,分到的收益變小?
畢竟一般讀者要有很好的電子書閱讀體驗,一定都需要閱讀器,一台閱讀器隨著規格不同
大概落在6000-11000,這個檻不低。
「電子書、有聲書數量太少」
一本書的版權分紙本書版權、電子書版權,本土作者都會紙本、電子版權一起簽,翻譯書
要取得電子版權需要另外跟海外版權方談,通常都需要一筆授權金,但只要有銷售動能的
書,出版社大多都願意跟海外簽。
因此大多數人會買的書,大部分都買的到,小眾類型就不一定了,根據Readmoo 2020年報
告電子書品項已達14萬本,這個數量涵蓋的出版品,基本上已經可以滿足一般讀者了,甚
至有些書是紙本絕版買不到,但還有電子書的出版品。
有聲書狀況如前述,如果是翻譯書,出版社需要另外簽下,它的狀況更複雜,有聲版權是
比較接近照稿配音,如果有一點演繹成分如改寫、多人分飾配音,這個就不在有聲書版權
而是「廣播劇版權」,那是另一個價碼了,而臺灣有聲書的產製成本隨著難度不同,大概
落在15-30萬一本書,以現下的有聲市場,短期內看不到回本,長遠還未可知。
現下的有聲書滿高比例是已經回歸公共版權的書,如《小王子》等,有聲書其實是一條很
吃資本的路,國外一開始做背後都有乾爹在撐,做了幾萬本養起市場後再賺回本,但對臺
灣來說前期有沒有乾爹要投入,這個可能是關鍵了。
結論,內容有價,這個價決定品質。在過去紙書的經驗裡,不管這本書好或壞,一律79折
、現在更低的66折,這些都沒創造更多讀者,畢竟低價策略大家都能輕易複製,最後只是
在比誰能更低,臺灣電子書通路其實很強,他們創造許多只有數位閱讀才能玩的玩法,不
管是閱讀社群、閱讀馬拉松這樣的世界首創,其實都在創造「互動」跟「體驗」,吸引讀
者進場,這條路有別於直接的低價折扣跟自我剝削,對「內容」來說這條路是更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