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保險業好像都是
自己賣,然後自己審
且賣的與審一定不同部門
結果常常造成
賣的講得天花亂墜
消費者喜孜孜地買下後
等要理賠時才發現不是這麼一回事
接著要不是上法院大家打民事訴訟
要不是就進入調解
問題是
保險會出現代表消費者必然是遭遇到某種不幸
這些事情還沒解決
又要跟家大業大的保險公司告來告去
小民又哪有這些資本與時間陪大公司耗?
多數是自認倒楣
少數告贏的
也不過拿回原本應有的賠款
不可能多拿
更導致願意告到底的人不多
我就在想
那為什麼非要讓保險公司自己決定要不要賠呢?
審核權為什麼不能從保險公司手中剝離呢?
我相信保險公司正當執業應該是絕大多數
正規的保險獲利玩法
就是我請精算師來精算賠率
賠少數人,賺多數人的錢
譬如前陣子的防疫險
低保險金卻有高額賠償
但是因為台灣防疫成效實在太好
導致一堆人買,賠的卻只有少少幾個案例
收了15億,才賠好像30萬(三個案例)
這賺得超爽
但也無可厚非
反觀如果是該賠
透過一堆程序或者是法律手段
讓保險公司少賠來賺錢
這就不免失去了保險的本質
關鍵點就是在於
保險公司自己能決定要不要賠這件事情上
但是
為什麼一定要讓保險公司決定不可呢?
我們不是有金管會嗎?
我們不是有財團法人金融消費評議中心嗎?
把審核權切出來給他們管就好了啊
保險公司覺得不該賠
那就去告金管會或金融消費評議中心
你保險公司請了一堆法務整天閒著沒事告人
政府也可以請一堆法務閒著沒事來等著人來告啊
如果保險公司覺得這樣不符成本
拉高保費不就結了?
不就是數學機率問題?總歸是能取得一個應有獲利平衡點的
雖然一樣有可能消費者覺得該賠
結果政府或獨立機關覺得不用賠而有糾紛
但是
至少政府與獨立機關沒有動機,為了多賺錢而去濫訴
光是這點
相關保險訴訟案件
應該就可以少上不少
這樣也杜絕了保險公司既是球員又是裁判的狀況
姑且不論政府不敢得罪金融業
且論把賠付審核的權力從保險公司裡切出
大家覺得有沒有搞頭?會有甚麼弊病嗎?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