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jjjo 看板: Gossiping》之銘言:
※ 引述《DaiRiT (QSOFA)》之銘言:
: ※ 引述《jjjo ()》之銘言:
紅斑性狼瘡的診斷標準是這幾個
1.蝴蝶斑:
2.圓盤狀皮膚疹:
3.光過敏:
4.口腔潰瘍:
5.關節炎:
6.漿膜炎:
7.腎臟病變:
8.神經病變:
9. 血液變化:貧血、白血球過低、淋巴球過低症、血小板過低症
10.免疫學變化:
11.抗細胞核抗體:
這裡有些診斷需要依靠lab或image的資料,不過有不少是患者的臨床症狀
Clinical manifestation,還有一些需要排除的疾病,也就是鑑別診斷
若病情合乎分類標準 11 條要件中的四項,診斷的敏感度為 96%,精確度為96%
http://www.tsim.org.tw/article/A91/%E5%B8%B8%E8%A6%8B_12.pdf
如果拿這種西醫分類模式對照一下中醫自己的分類
陰虛證是指精血不足或津液虧損而出現的陰虛液少、陰不制陽的臨床表現的總稱。
多因先天虧損,久病勞損,或熱病後陰液耗傷所致。(不喜這段可以跳過看下面)
陰虛證主要臨床表現為:形體消瘦,口燥咽乾,眩暈失眠,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午後顴
紅,尿少色黃,大便乾結,舌紅少苔,脈細數。
陰虛證常見於「虛勞」、「勞療」、「消渴」、「眩暈」等疾病中。
(在那些症狀中容易出現這個證型)
本證臨床應與「血虛證」、「津液虧損證」、「濕鬱熱伏證」相鑒別。
(也就是要排除這些類似證)
假如先圍繞在這個的診斷與治療,先不涉及中醫自己的分析記憶模式(辨證系統),
其實基本上都是在患者實際的症狀/體徵,
中醫差在哪呢? 就是沒有認真地去做出像西醫一樣的sensitivity/specificity
這裡都還沒涉及甚麼陰陽氣血論述。
只要把陰虛證當成一個病名名詞,不要對"陰"過敏,就讀不下去,
這樣就可以繼續討論。
*[36m: 把中醫講成哲學也不會讓中醫升高位階,哲學的討論也往往不是為了解決現實生活
*[36m: 而是去思辨、提供多元的解釋,哲學基本上是用智性和邏輯思考探討,不是用科學
*[36m: 拆解,而沒有客觀的標準答案,如果中醫是哲學,那他就不是科學也不是醫學,是
*[36m: 來治病的,因為在臨床上也是需要科學方法、甚至需要診斷的方法學。*[m
*[36m: 再更仔細的說,什麼是哲學?從philosophy這個詞來看可以知道哲學是追求知識、
*[36m: 理的,中醫關心的也不是知識或真理,如果中醫真的追求知識或真理,就不會停留
*[36m: 粗糙的陰陽虛實表裏寒熱經絡氣架構,而是不斷地去思考背後的本質,所以哲學才
*[36m: 出科學,或者說很多問題已經被其他學科接手。*[m
上面這段說的不錯啊~~
所以不就在現代科學的刺激下,跳脫陰陽氣血框架這個說理工具,
不斷地去思考中醫過去看到現象背後的本質是甚麼嗎?
哲學的討論是為了思辨、提供多元的解釋,沒有客觀的標準答案,
也因為這樣所以才會有人說十個中醫討論同一個病人會跑出,十一種的答案。
但是,這些說法討論中,總是可以找出
能夠包容最大最多症狀,僅用簡單原則性概念就可以說明,較少用例外的解釋法,
越簡單越接近生命真相。
即使質疑這些解釋的科學性,但病人的臨床症狀仍是真實存在的。
比如說紅斑性狼瘡的病人有很大的一塊是中醫診斷是陰虛(火旺)證,
對於這些病人中醫的解釋是,
因為陰(抗熱的物質)的不足,以至於患者很容易出現熱證
(這個是中醫陰虛的說理解釋)
陰虛的患者散熱能力不佳,所以不能日曬,
日曬加重燥熱,熱了就非常容易紅疹、流鼻血、發斑疹、口腔潰瘍、心悸失眠、
也很容易導致各式西醫發炎類的症狀....
真不想聽中醫的玄幻解釋,其實就看clinical manifestation就可以
像這種的證型診斷模式就是先在西醫診斷後,再以中醫的分類法分析診斷,接下來
就是得討論後續治療是否有效,能夠幫助到患者多少?
中醫自己圈內解釋就去用陰陽五行臟腑(遇到不想談這個,那也是談症狀就好)
,跟西醫溝通,那就提clinical manifestation的分類跟治療,
真要中西合作治療,誰管你是怎麼想的?
要解釋簡單提一下就好,開藥去觀察療效才是比較重要的。
只是在這種中西聯合治療會出現一個問題,就是西醫的抽血這類指標,
在中醫以前沒遇過,所以,得努力嘗試去觀察,
看到底要怎麼樣調整治療用藥,才有辦法兼顧讓這些
指標回到正常,而不是患者症狀改善,結果西醫看來指標沒有改善,反在惡化。
這絕對是全新的挑戰,也是現在中醫遇到的困難。
如果西醫真的很有興趣了解中醫,再跟他討論我們是怎麼想的。
(沒興趣,就別在陰陽五行臟腑打轉,浪費彼此生命)
推 Huangs: 好奇中皮西骨的lepputte與經方粉的對話XD 111.250.33.45 07/18 04:16
人總喜歡去貼人標籤,但也常常被標籤給偏見化。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要溝通討論才能夠開闊自己偏狹的概念,讓自己更能適應這個多變的世界。
喜歡用經方的人有自己的想法,有些狀況選經方去治療確實療效不錯,
因為科學中藥的經方每味藥的藥量算起來比時方多很多,
而且越是嚴重的疾病,藥味少,集中藥量,直打主要核心,小方往往效捷。
必要的時還得改成水藥。
真跟經方粉溝通那會聊的
是從桂枝湯外證得之解肌調營衛,內證得之化氣調陰陽。
桂甘化陽與芍甘化陰這兩系列發展的藥方。
從桂枝湯+桂治奔豚,向外向上,桂枝湯加葛根解太陽膀胱經柔痙
桂枝湯加白芍倍飴糖,向內...
對這些類似向量變化的藥物加減他們有甚麼看法,治療有用過嗎?
不過,絕對的經方派,有時就只能聽聽他們的說法,
然後反思自己有沒有不足的地方,
以後遇到治療瓶頸,可以嘗試新做法。
推 Huangs: 沒有實驗組對照組 沒有顯著性分析的醫案 111.250.33.45 07/18 08:30
→ Huangs: 離現在實證醫學講的實證還有一大段距離 111.250.33.45 07/18 08:30
確實如此,所以在治療的療效評估,現代得比古代中醫再多一層的思辨,確認真實療效。
其實中醫很容易被批評只念古書,從不更新,
但如果學習新的想法、新的治療法、新的分析法,常常又容易被批評中皮西骨。
危亦林(1277-1347),總結他家五代從醫經驗,寫出《世醫得效方》
提出整復脊椎骨折的懸吊整復法,你會叫他中皮西骨嗎?
危亦林如果在現代,他應該會很開心能結合西醫X光片、電腦斷層對人體結構更加認識,
因為不用靠個人努力,長期在大量病人觸診學習才能正確診斷骨折,
對於整復療效評估也有更客觀依據,不是僅憑經驗。
這是中皮西骨嗎?
jjjo,我覺得有時溝通會累的原因就是,無法聚焦同一點討論。
不管是他覺得你一直在繞,還是你覺他一直在繞,
要改變別人很難,還是調整自己比較快。
溝通不了就各自在各自的世界,認真的活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