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體來源:
UDN
2.記者署名:
2021-11-26 23:17 聯合報 / 記者黃有容/即時報導
3.完整新聞標題:
通膨飆 學者:不平均發展 短時間難解
4.完整新聞內文:
主計總處上修今年全年消費者物價漲幅預測值,瀕臨百分之二的通膨警戒線邊緣,且連四
季到明年第一季恐怕都會「破二」。學者認為,供應鏈斷鏈、調整等物價上漲的因素短期
內難結束,疫情會不會捲土重來,及美國聯準會的貨幣政策都是影響通膨的變數。
中央大學台經中心執行長吳大任表示,要判斷有無通膨,就要看CPI是否高於百分之二、
持續超過六個月,如果考慮到六、七月有疫情管制因素成分、寬鬆來看,從四月份到現在
,物價指數都超過百分之二,且躉售物價指數(WPI)和進口物價指數都居高不下,其實
已經符合通膨定義。
吳大任說,從電價、氣價凍漲、平價專區設置等措施可發現政府已有警戒心,不過,即使
可透過國營事業來干預,但這波物價上漲的主要壓力是來自供給面,包括供應鏈斷鏈、氣
候異常等,導致國際原物料和農作物都在漲價。
政府認為物價問題短期間內就可以被解決,吳大任並不認同,他指出,政府沒有考慮到供
應鏈斷鏈的後續效應。以中國大陸為例,以前是大規模生產,在疫情之下不適合群聚,廠
商需調整生產方式;能耗雙控政策下發電成本變高,出現缺電、限電,也會影響生產。上
述都是「中長期」的調整,也會影響生產效率,很難在短期間內解決,且不只是中國,在
供應鏈中扮演要角的國家都會出現同樣狀況。
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暨院長梁國源表示,國際經濟學界認為,除供應鏈因素外
,這波國際物價上漲,和經濟成長一樣是「不平均」的,例如電子業表現很好、餐飲業卻
很差;而低利率政策、量化寬鬆(QE)都會造成物價不平均發展。未來國際物價趨勢,就
要看聯準會怎麼處理貨幣政策,以及有沒有新一波的疫情影響。
梁國源分析,即使主計總處預估全年CPI未超過百分之二,也要注意這是全年的平均,上
半年低、代表下半年已經超出二很多,也就是說,最近幾個月確實有通膨壓力。他指出,
到明年上半年CPI都很可能高於二,如果國內物價上漲時間拉得比較長,預期心理一起恐
怕就很難消失。
5.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
※ 當新聞連結過長時,需提供短網址方便網友點擊
6.備註:
※ 一個人一天只能張貼
https://udn.com/news/story/7238/5920046?from=udn-ch1_breaknews-1-0-news
一則新聞(以天為單位),被刪或自刪也算額度內,超貼者水桶,請注意
※ 備註請勿張貼三日內新聞(包含連結、標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