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體來源:聯合報
2.記者署名:
侯俐安、楊竣傑、許詩愷、曹悅華、周妤靜、蔡惠萍、
梁玉芳、翁唯真、游明煌、林巧璉、陳苡葳、蔡維斌
3.完整新聞標題:
交通事故大魔王!失敗的道路設計 總要有人犧牲才改善
4.完整新聞內文:
去年 10 月,作家陳柔縉遭外送員追撞身亡,她在台的日本友人、作家田中美帆撰文,稱
台灣交通不文明程度「讓人憤怒」,交通文化仍停留在卅年前,輪子最大,駕駛不讓行人
;她奉勸日本人在旅遊禁令解除後來台,一定要留意交通安全。
實際上,2012 年加拿大、日本與美國官方,都曾對台灣交通發出「旅遊警報」,提醒來
台旅遊要特別注意交通狀況。但 9 年來,政府拿不出對策,台灣交通風險仍是「國際公
敵」。
交通禮讓文化好轉 死亡數不降反升
台灣 2017 年宣示,以「零死亡」為交通整治目標,3 年內死亡人數要降低 15%。諷刺的
是,從那年開始,死亡人數連續 4 年不斷攀升,一年比一年高。
據統計,2017 年交通事故 30 日內死亡人數為 2697 人,一連 4 年攀升到前年為 2972
人。行政院長蘇貞昌去年為此震怒。交通死亡,已成為台灣之恥。
聯合報系願景工作室 2012 年曾啟動「公路正義」系列報導,探討台灣欠缺禮讓行人的駕
駛文化,並串聯公車、物流及計程車業者發起「禮讓運動」。當時警政署將「未依規定讓
車」列為重點稽查,4 年車禍死傷數明顯下降。
時隔 10 年,願景工程基金會再度進行全台跨縣市大型民調,發現禮讓文化已成形 ,六
成七民眾最近一周行經斑馬線時,曾被轉彎車禮讓先行。
https://uc.udn.com.tw/photo/2021/12/30/1/15053684.jpg
但為何禮讓文化好轉,死傷事故不減反增?每起死傷事故背後都有破碎的家庭,難以癒合
的傷痛。當血擦乾、淚流盡,在檢討肇事者、當事人之外,誰來檢討道路環境出了什麼問
題?
https://uc.udn.com.tw/photo/2021/12/30/1/14972566.jpg
桃園死亡彎道 警員之死驚動社會
5 年前,洪羽頡當上員警第 7 天。當天他從三重騎機車前往楊梅分局埔頂派出所路上,
前方有台慢速行駛的曳引半拖車。他從右側路肩超車後,才發現前方擋著電線桿。電線桿
雖有反光條,卻被路燈擋住。他發現時離得太近,緊急煞車滑倒,慘遭拖車輾過。
這裡被當地人稱為「死亡彎道」,曾在 2 年內帶走 5 條人命。直到洪羽頡車禍身亡,驚
動社會,桃園市府才增加燈光、號誌,耗資千萬截彎取直。
4 年過去,洪羽頡媽媽王素琴最放不下的是,如果司機、車主、砂石場、市政府,都說不
是他們的錯,「那是不是就是我兒子的錯?」
王素琴在事故過後提出國賠。法院不認。交通局設置的號誌、標線都合法;砂石車超重,
卻無法證明羽頡的死與駕駛有關;貨櫃場門口砂石散落一地,也不能證明羽頡是壓到砂石
打滑,甚至無法證明砂石來自貨櫃場。砂石車非立案貨櫃場,但放的都是貨櫃架,又屬私
有地,官員直言「類似這樣的土地,全台都是」,也無法可管。
https://uc.udn.com.tw/photo/2021/12/30/realtime/14968446.jpg
5 年前員警洪羽頡在桃園楊梅區「死亡彎道」被撞死,事發地點今已拓寬,但路上大型拖
板車依然絡繹不絕。記者胡經周/攝影
「為何道路安全是拿我兒子的命去換?」
改變道路環境不容易。在事發後,桃園市交通局在彎道畫上槽化線,隔年增加燈光、號誌
。治本之道,唯有徵收路旁私有地後,再改善路型,但地主卻喊價加碼。
直到交通局長劉慶豐追查,發現私有地停滿貨櫃、常有貨櫃車進出,卻不是立案的貨櫃場
,交通局決定直接以「貨櫃場位處彎道有安全疑慮」為由,在入口前畫雙黃線禁止左轉,
地主才點頭讓售土地。有了彎道加寬的腹地、截彎取直,最終總算移除當年擋住洪羽頡視
線的路燈。
「我很欣慰羽頡的生命換來用路人安全回家的路,但前面已經有 4 起車禍。為什麼一條
安全的路,是用我兒子的命去換?」王素琴說,當天是羽頡第一次走這段路。在無車的夜
晚、跟在慢速行駛的大車後面,旁邊又有空地,一般騎士會不會超車?她說,如果知道前
方有電桿,羽頡就不會超了,電桿反光黃白貼紙,又被緊鄰的路燈擋住,「台灣的道路設
計,不是該讓第一次走的人也安全嗎?」
王素琴說,「很多人說我爭取國賠是要錢,我不要」,忍了一小時的採訪,她才掉淚,「
我只想讓我兒子安息,告訴他,不是他的錯。」
省道設計不良 枋山車禍奪命
據 2018 年至 2020 年全國鄉鎮市區每千人交通「死亡率」統計,前往墾丁必經之路的屏
東縣枋山鄉排名第 1,每千人就有 4 人死亡;死亡數是第 2 名獅潭鄉的 2 倍。
https://uc.udn.com.tw/photo/2021/12/30/1/14972565.jpg
https://uc.udn.com.tw/photo/2021/12/30/realtime/14968449.jpg
屏東縣枋山鄉台一線海豚灣前,日前發生一件死亡車禍,一輛重機撞上從停車場出來的白
色賓士車,重機駕駛送醫搶救後不治。事故地點分隔島開口已被封。記者劉學聖/攝影
2021 年 11 月 18 日,一輛重機行經屏東縣枋山鄉台一線路段時,撞上正要從分隔島迴
轉北上的賓士車,直接「嵌」進賓士後座,騎士慘死。各界檢討重機超速、賓士未注意來
車,卻忽略分隔島缺口擋住視線,成為死亡陷阱。
採訪團隊隨屏東縣警察局交通隊副隊長程大維走訪現場。程大維分析,當年道路拆除圓環
後,標線未對齊,產生視線死角。屏縣府早想改善,但要將中華路口變更為人行廣場,卻
遭民眾反對,甚至引發民代質疑警局事故資料造假,改善之路走了 7 年。
程大維直言,台灣對道路設計未針對商業區、住宅區、住商混合區等類別,列出特定區域
的道路設計規範及因地制宜的標準,於是陷入道路設計不良、必須再編經費改善的循環,
也影響民眾行的安全。
五叉路口曾面臨民意關說,立委葉毓蘭直言,「這類路口只要民代施壓,政府就會屈服」
,也成為地方政府卻步與交通難以改善的主因。
中壢道路微整形 市區老舊難治本
而交通「死傷數」前 5 名鄉鎮,屏東縣屏東市也榜上有名,僅次於桃園市中壢區。
中壢區,人口 39 萬,連 2 年蟬聯事故第 1 名鄉鎮。2020 年有 42 人死於輪下。向中
壢調閱易肇事路段數據,以路口來看,第一名就是新中北路、榮民路口;第二名是元化路
、新生路口。
https://uc.udn.com.tw/photo/2021/12/30/1/14972564.jpg
在桃園,道路「微整形」計畫已有上百處。為何中壢事故依舊居高不下?
桃園市政府警察局中壢分局交通組組長劉邦誠分析,中壢人口約 40 萬人,市區道路較擁
擠,當人口與車輛同步提升時,汽機車交織情形就愈來愈嚴重,上下班時間更明顯,路口
事故就占六成五,又以左轉車撞對向直行機車最多。由於雙向都只有一個車道,也難以做
到號誌分流,若增設左轉號誌,後方車輛全卡住了。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院長趙家麟進一步指出,其實全台舊市區狀況都一樣,道路車道少,路
型受限,難透過號誌分流。若要治本,必須路口瘦身、調整路型等,但事涉民眾土地、生
活動線,甚至是是風水等,都讓施工單位傷透腦筋。
獅潭鄉、三灣鄉彎道多 抓超速非解方
「浪漫台三線」聽來療癒,但根據 2018 至 2020 年道安資料,台三線苗栗縣獅潭鄉、三
灣鄉路段,交通事故死亡率高居全台第 2 及第 3。官方統計,這 3 年間共發生 19 件死
亡事故。
台灣交通安全協會理事吳祥瑀說,「同一段路連續發生事故,就必須懷疑道路的設計有問
題。」台三線 103 公里處有個彎道潛藏陷阱,南下汽機車駕駛沿山壁右轉時,會先遇上
緩彎,再因右側山壁阻擋視野,誤判彎道深度,「對下一個急彎反應不及,就可能失控衝
到對向車道。」
官方、地方人士多認為,這裡是重機朝聖之地,一旦超速就增加事故風險,應對之道是加
強執法,卻輕忽了改善道路設計的重要。
「要讓不熟路況的人也能安全用路」
吳祥瑀也是重機愛好者,他指出事故發生原因「主要是不熟悉路況」,但是馬路不只是給
當地人走的,要有「防呆設計」,讓不熟路況的外地人一樣能安全用路。他說,縮減車道
、路肩加寬,使彎道趨緩,都能夠延長用路人的反應時間、減少事故。
目前台三線道路平均有 4 公尺寬,對汽機車來說非常友善,但設計並未考量行人與單車
騎士,即使「浪漫台三線」也是環島單車路線,行人和單車騎士只能委屈地擠在混合車道
與山溝之間。吳祥瑀指出,全台很多緊貼山壁的路段,都可以重新檢討。
他認為,台三線未考量人行道與行穿線的設計,缺乏人本觀點,也是肇事因子。今年 1
月,三灣鄉前鄉長梁召明步行穿越台三線時,遭貨車撞死。最靠近事故地點的紅綠燈行穿
線,目測至少在 100 公尺以外。
https://uc.udn.com.tw/photo/2021/12/30/realtime/14968453.jpg
道路改善需要見樹又見林。Z字人行道,行人兩段式穿越,讓大型車能看見。記者林伯東
/攝影
零死亡願景 借鏡歐盟為交通抓藥
10 年過去,為何禮讓文化好轉,死傷事故不減反增?
台大土木系教授許添本直言,禮讓會隨經濟水準、人民素質而提升,但若沒搭配標線號誌
、道路工程等硬體改善,不只犧牲用路人效益,更加劇交通事故。這些都看不出台灣要落
實車禍「零死亡」的整體策略與決心。
趙家麟:道路改善見樹不見林
趙家麟表示,錯誤設計包含標線、號誌及道路設計,肇事駕駛成為代罪羔羊,實際的道路
工程,卻總在面臨輿論壓力才針對個案改善,見樹不見林,「錯誤的設計讓民眾陷入險境
,遇上車禍都應申請國賠。」
鄭永祥:鄰里提計畫參與改善
1997 年,瑞典議會通過「零死亡願景」(Vision Zero),將交通、工程、政策、公衛等
跨專業利害關係人,安排在一起,共同處理這個複雜的問題;瑞典從 2000 年到 2014 年
,道路交通死亡人數減半。
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教授鄭永祥表示,歐盟訂定「零死亡願景」後,訂出完整計畫、
行動方案及評估準則,檢視危險路口、路段,採事先檢查,「不是生病才就醫」。他建議
建立由下而上的通報機制,因為當地居民才知道哪個路口危險。
他也說,台灣應該建置精細的事故調查資料庫,大數據分析事故原因,才能統一車禍分析
標準,對症下藥。
林志學:人本概念缺乏強制力
台灣交通安全協會副理事長林志學則提出,營建署雖有公布都市人本道路規畫設計手冊,
卻沒強制力。以營建署前年在屏東市新開闢的瑞光南路為例,不僅沒與瑞光路對齊,也沒
將鄰近殯葬園區及果菜市場車流動線納入設計,才通車就造成周邊大塞車,事故頻傳。屏
東縣府與公路總局亡羊補牢調整號誌、增加左轉道,才改善問題。
許添本:需道路安全審議機制
台大土木工程學系交通工程組教授許添本建議,台灣可學習英國執行的「道路安全審議」
機制(Road safety audit),由工程師、設計師、法務、維修人員組成團隊,在可行性
評估階段,就審視道路規畫單位提出的設計、施工等內容,每階段過關後,才可進到下一
關。
張新立:交通安全教育要落實
陽明交大榮譽退休教授張新立表示,用路人對路權始終不清楚,「連遊戲規則都不知道,
馬路怎麼變安全?」必須從家庭、學校、社會教育系統性落實交通安全教育,建立能讓人
守法的道路環境,形成文化,台灣才有機會走向零死亡。
https://uc.udn.com.tw/photo/2021/12/30/1/14972567.jpg
5.完整新聞連結 (或短網址):
https://vip.udn.com/vip/story/121160/5999777
6.備註:
請交通部開設「交通疫情指揮中心」 舉辦記者會 詳報交通傷亡數字原因並接受提問
https://join.gov.tw/idea/detail/31002fed-1b21-470e-8b9c-ae92612ef84a
恢復《交通管理處罰條例》民眾得舉發所有靜態違規
https://join.gov.tw/idea/detail/eb7440a1-332a-4b91-9e3c-5199f840c5f0
要求政府落實《交通助理人員管理辦法》,
聘請足夠的「交通助理人員」來執行違規停車及道路交通管理之稽查。
https://join.gov.tw/idea/detail/7d26d71e-e223-4775-b3d4-a157744004f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