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中國學者罕見發聲,警告世界恐再次「走上不歸路」
斯影/BBC中文
2022年3月1日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遭國際社會唾棄。但到目前為止,中國拒絶譴責俄羅斯的侵略行為
,甚至在官方場合避免使用侵略一詞。 在中共嚴格控制的公共空間內, 也幾乎是一邊倒
地支持普京(普丁)政權, 為俄羅斯辯護,指責美國及其盟國借支持烏克蘭加入北約挑
釁莫斯科。
但近日, 五位中國著名歷史學者罕見發表聯署信,譴責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戰爭,並表
達對烏克蘭人民的同情,呼籲反戰。
「無論俄羅斯有千種理由,萬般借口,以武力入侵一個主權國家都是對以聯合國憲章為基
礎的國際關係凖則的踐踏,是對現有國際安全體系的破壞,」幾位中國歷史學教授寫道。
「歷史上的巨大災難往往源於局部衝突。」
這封信26日在中國社交媒體微信上發佈,幾小時後就遭到中國網絡封鎖,目前只能在外網
看到。
香港大學歷史學教授徐國琦是其中一位簽署者。他在BBC中文的訪問中直截了當地指出,
「侵略就是侵略,不能指鹿為馬」。
簽署公開信的還有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孫江、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王立新、清華大學
歷史系教授仲偉民和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陳雁。
「不歸路」
目前,中國與俄羅斯的關係密切,與烏克蘭也有緊密的經濟往來。北京至今沒有公開譴責
俄羅斯的侵略行為,甚至避免使用「入侵」一詞,而多用較委婉的辭令督促各方對話。許
多官方媒體在報道中採取了較為親俄的態度,對烏克蘭方面的支持則較為少見。
與此同時,在受到嚴格審查的中國社交媒體上,親俄反美的情緒以及對烏克蘭女性的調侃
大量出現。許多民眾站在俄羅斯一邊,指責美國及其盟友利用烏克蘭加入北約這一訴求挑
釁羅斯。
「我們希望呼籲理性、呼籲良知,也呼籲大家走出狹隘的民族主義的陷阱」,徐教授說。
五位教授在公開信中表示,「連日來,互聯網即時直播戰況:廢墟、炮聲、難民……烏克
蘭的傷口深深地刺痛了我們。作為曾經飽受戰爭蹂躪的國家,家破人亡、餓殍千里、割地
賠款……,這些苦難和恥辱鑄就了我們的歷史意識,我們對烏克蘭人民的痛苦感同身受。
」
徐國琦教授專門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戰。他形容一戰是歐洲大國「夢遊般地走進戰爭」,而
一旦戰爭打響,就是一條不歸路。
他說,一戰開始時,年輕人覺得好像是場成人禮,大家踴躍報名參軍,覺得到當年感恩節
就能回來了。但沒想到,戰爭持續了數年,導致包括德意志帝國的四大帝國瓦解,大英帝
國和法蘭西共和國兩大強國開始走下坡路。
「戰爭的走向不是以領導人的意志為轉移;不是以一個國家有多少原子彈、導彈和部隊所
決定」,徐國琦教授說。
他還引述二戰等歷史進行詮釋。1941年日本向美國不宣而戰,偷襲珍珠港,以為能夠得逞
,結果日本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遭受兩顆原子彈襲擊的國家。再比如1979年前蘇聯入侵阿
富汗,十年後蘇聯解體。
「我們覺得,如果在21世紀還回到18世紀那種野蠻戰爭,去侵略另一個國家,這對人類文
明來說是不可以接受的。作為歷史學者來說,我們認為那一頁已經翻過去了。但是歷史在
重演。今天的重演就有可能導致第三次世界大戰,走上不歸路。」 徐國琦教授說。
他與四位歷史學者在公開信中呼籲,「我們堅決支持烏克蘭人民保家衛國的行動。我們擔
憂俄羅斯的武力行為將導致歐洲乃至整個世界局勢的動蕩,引發更大範圍的人道主義災難
。」
這份公開信受到法國歷史學者顧德明(François Godement)的讚賞。他在推特上稱幾位
教授是「中國歷史學家的驕傲」。
徐國琦說原本希望公開信能夠吸引其他學者一起簽署,起到反戰和維護國際慣例的想法,
但沒想到很快遭到封殺。
幾位教授也遭到攻擊。
在社交媒體微博上,仍可以看到民眾對幾位教授的批評。目前擁有超過155萬粉絲的熱門
時事博主「帝吧官微」貼文表示:「今天美國海軍還在挑釁我們,把軍艦從台灣海峽開過
,你們為什麼不發表態度呢?...... 如果反戰、反霸權,請不要選擇性的發表態度,不
然會讓人反感,甚至有點傳謠的感覺。」
截至28日,該貼文獲得1萬人點讚,超過600人轉發。貼文下不少留言稱幾位教授是「奸細
」、「叛徒」、「顏色革命」等。其中一位說,「反戰不反美,心裏必有鬼」。
徐教授說,「民族主義導致了20世紀一系列戰爭和衝突,一戰、二戰都是在狹隘的民族主
義之下造成的。狹隘、盲目的民族主義不僅對中國,對所有國家都有風險。」
中國大陸的學術環境近幾年來飽受非議,不時有教授因發表言論而遭受處罰,學生舉報老
師的事件也時有發生。當問到是否有此擔憂時,徐教授說:「我們當時的出發點就是,在
一片喧囂之中,我們歷史學者應該有一點自己的獨立思考,思考最後的結果對我個人來說
不是考量,對他們來說,我想也應該是這樣。」
「他們幾位在大陸都是德高望重的學者,我想不管怎麼說,大家心裏都有一個天平,況且
我們是反戰、維護和平而已。大學教授本來的責任就是啟迪良知,維護正義,如果都是宣
傳機器,那還要學者幹什麼?」 徐國琦說。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60567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