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 《HeCker》 之銘言:
: 小魯最近被分手了,感覺真的有夠難過,已經失眠了兩天,畢竟一段四年的感情就這樣沒
: 了。
: 今天第一次跟身邊人求救,他用「因緣」等佛法觀點來向小魯提供一些看法。想問問各位
: 大大,因緣到底是什麼?
: 先不盡感激任何可能的回答,謝謝。
佛教講的因緣最初可能部份接近系統觀中的多重因果觀,也就是多重因聚合出一個暫時的結
果,而這個結果又會成為下一個果的眾多因之一。
舉個例子,就只是一個很簡單的現象:我站在某個轉角,一台車駛過,我被因為這台車駛過
而濺起的水花噴到。
這是結果,這個結果是怎麼來的?是有這個坑洞、車子、我站在路邊的原因,以及水坑裡有
水等等。這些原因又分別可以追溯回更多原因,並且原因可能互為因果。
是不是有所謂的因緣-任何非屬時間上歸類為這一世的關係連結,我不知道,個人更傾向那
個是方便讓人民順服的說法。但有另一種因緣是我們可以來看看的。
這種因緣叫做個體的認知基模。
什麼叫做認知基模?簡單來講,是我們認知的骨架,有點像大樓的鋼骨那樣。這個基模會將
感官訊息轉譯、編碼成一個人的主觀認知。
常見的例子是依附裡提到的,我們會將與主要照顧者的經驗投射、照映到其他的關係裡。
所以我們會下意識找那些跟我們父母相似的人、重演類似的關係動力、下意識地演出對方認
知底處那些沒有被說出的自我認識。
這些自我認識從哪裡來?從一個人開始有個體感(就是,「我」的感覺開始出現、成型),
並帶著個體感跟世界(非「我」的個體)互動開始。
有些自我認識是不能說的,比如說「我想要躺在你懷裡啾啾,然後啊伊啊伊地扭來扭去」。
這個是一種沒有被完成的期待,也是自我認識的一環,但是「成熟的大人應該沒有這種幼稚
的渴望」,所以期望被丟到角落,外面罩著一層羞恥或丟臉的感覺。
每個人都有不能說出的自我,也有連自己都不想看的自我,幾乎每個人都受到過去影響,並
且這些過去和現在交織在一起。我們活在現在中,卻困陷在過去與未來的幻影。
我們的確可以說,每個人、所有關係、所有互動都受到過去的因影響,並且交織出動態的暫
時態。
所以回到你的問題,「因緣」這種說法是否正確,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時候這種說法「好不
好用」。也就是,它是否能提供任何安慰、協助你面對一大坨不知所謂也難以辨明的感受,
或者可能暫時麻醉你一下,關閉一下感覺,讓你能處理某些事務性的任務。
如果沒有,那就把這種說法丟了,因為現在的你像是溺在一堆感覺裡的人,需要些什麼來得
到依怙感。這種依怙感、稍微比較穩定的感覺是重要的。
別試著分析,也看看是不是能暫時不逃開,就只是看著感覺,或者知道自己太難受,需要某
種安慰,那都不要緊。
對現在的你來說,某些得以依靠與承接的支持系統,或許能起到比較大的幫助。而一切都是
ok的,希望這能傳進你的心。
一切都是ok的,害怕自己的感覺是ok的,感覺強烈到快要壓垮自己也是。但願你能知道你在
。
願你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