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MoreLight (大文)》之銘言:
: 聽說古代人養蠶取絲需要燙蠶蛹,不然就無法繅絲,這樣一來蠶就常常會被燙死。現在養
: 蠶工業還持續著,有沒有發明比較好的技術了?
最近論文口試剛過,剛好看到這篇來簡單把我知道的講一下
蠶絲是所有能規模化生產的天然纖維中,生產成本最高的品項之一
但說白了桑蠶業就是勞力密集產業,而且是難度非常高的
最大的變因在於,蠶非常嬌貴,一碰就會碎
七年級生大機率國小生物課都有養過蠶
都知道蠶小時很噁心,白白的會蠕動 蠕動,碰大力點就碎掉,然後就冒出綠綠的血
超級噁心
主要是蠶的血液是透明的(跟人體構造不同,蠶沒有血紅素),吃桑蠶葉血液就是綠色
結成蠶蛹後血是透明的(也因此解釋為何經過川燙後沒有整鍋水都綠掉)
當蠶生病(如吃到過濕的桑葉),會生病死掉血會呈現黃色(農業部論壇,2012)
所以目前蠶業生產集中在中國,全球生產量佔80%;其次為印度約佔14%;
再來就是泰國、巴西等小國佔1.X多%,台灣生產規模可直接忽視
(資料來源:臺泰蠶桑產業技術交流,2017)
而絲的養殖到生產過程非常繁複,比起棉花、放羊,養蠶根本是在照顧一群祖宗
先說羊隻在中國,只要北方大草原一放,竿子一揮,逐水草而放
收割處女毛做西裝、圍巾,再二割、三割拿來做厚布料、毛毯,殺了剝皮做鞋
羊肉煮泡饃,羊骨熬湯嘎嘎香
一隻羊從生到死一生的產值近5000人民幣(惠農網,2016)
但蠶呢?供他吃供他住,一切高規格不說,三不五時拉屎生病,氣候不隊集體暴斃
氣溫調控不好,輕則重病,重則死亡,死了就死了一點產值還不剩只能丟棄
就算好運點活了下來,現在的技術能夠將蠶吐的絲抽到淋漓盡致
等他吐完絲,下一步就是煮他,然後剝繭
2002年蠶絲脫膠相關研究指出,高溫高壓是最能夠有效脫膠製絲的製程(張雨清,2002)
當蠶絲剝繭後,就分成幾種製程
一種是醫藥生技用,就是萃取蠶絲蛋白或拿來做生物原料
由於蠶絲蛋白及纖維在研究中發現,非常符合用於穿戴裝置貼片
所以目前已有諸多研究表明,蠶絲的應用已不侷限於紡織範疇(林孟均,2008)
另一種蠶絲的應用,就是為人所熟知的紡織業
蠶絲經過剝繭抽絲後,就會成為生絲
生絲經過處理,就能製成最簡單的"蠶絲被"
再複雜些就要經過織法製程處理
又分類為綾、羅、綢、緞、錦
綾:是斜紋底跨斜紋花,觸手輕柔,光澤亮麗又保暖。
羅:源自「羅網」,由經線互相交織纏繞而成,常見二經絞羅和四經絞羅兩種織法,
多為夏衣所用,古語云「先敬羅衣後敬人」,便是由此而出。
綢:又稱「綺」,是平紋底加斜紋花,質地柔軟,工序簡單
緞:是經線跨度長的織法,色澤靚麗,但同綢一樣,都惧日光
接觸陽光久了會褪色,令色彩黯淡。
錦:是色彩繁多的織物,加上金線則更為珍貴,故「錦」不從糸部,而從金部。
(資料來源: 絲綢|漫談中國傳統綾羅綢緞與文化間的千絲萬縷,2022)
綾羅綢緞錦價格不一定,但目前市場所見的衣料多屬綢的範疇
但現在除非特別工藝或研究,並不會特別區分以上種類區別
依據上述研究可知,蠶絲的生產旅程非常繁瑣且複雜,目前工業生產仍處於大型養殖階段
無法透過無限抽絲等方式製成生絲
另外一隻蠶的生命週期中,終其一生只能變成一種產品(因為體積太小)
所以在生產成本上始終無法降低,好在中國人工便宜
否則大家可以想像在台灣生產,人工要不要錢,廠房要不要錢,土地要不要錢
設備要不要錢
經過以上幾個成本堆疊,加上規模化不如中國來的高
生絲的成本可能要維持跟黃金1:1都不為過
目前,在紡織業上,真絲有其不可替代性
包括親膚感、垂墜感、高級感、吸濕透氣性,都不是其他天然或合成纖維能替代的
但由於生產成本高,所以市場上普遍以縲縈(Rayon or Viscose,中國稱粘膠纖維)替代
縲縈由於來源為木漿纖維,經過一連串化學製程老化、硫化等,製成布料
特性近似於絲綢,但親膚、垂墜、吸濕透氣等不如蠶絲,且不耐水洗
同樣製程是人造絲纖維,奧地利蘭精公司,也推出不同迭代產品
第一代就是為人所熟知的縲縈,蘭精公司的縲縈品牌為天絲(TENCEL™)
僅能乾洗布料強度弱
第二代為蘭精公司持有的莫代爾(TENCEL™ Modal)品牌
具有堪比棉的柔軟,保有絲的光澤,且能水洗
第三代為蘭精公司持有的萊賽爾 (TENCEL™ Lyocell)
手感高級,擁有優秀的吸濕、透氣、導熱、抗菌等特點,且能水洗,價格是莫代爾兩倍
但即便人造絲這麼優秀,價格上跟質感上還是無法與真絲相提並論
真絲雖然好,但其畢竟是蛋白質纖維,老化、發黃都在所難免
有其一定產品生命週期,就像女孩ㄦ一樣,他媽的66歲沒結婚還能叫女孩嗎????
總結,古代一兩真絲一兩金不是笑話,因為唐宋以前官員薪水就是絲綢+米+銅錢
雖然你我多數人可能買不起真絲
但假設哪天我們政治鬥爭失敗,被貶去泰國,回歸時不要忘記買條泰絲領帶回來
明真野口教授都教過了
如果還不知道為什麼蠶絲這麼貴,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