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pornstar (迪克)》之銘言:
: 每次推文都會看到"美國物價3倍, 所以薪資要除以3才等同台灣生活水準"的低能邏輯,
: 這種算法是建立在古早時期矽谷還不到10萬鎂的時候。
: 簡言之就是低薪仔才適用這個算法, 例如台灣年薪50萬能等同矽谷5萬鎂(150萬), 但對高
: 薪者完全不適用。
: 簡單數學, 單身者住台北年開銷2萬鎂, 住美國變4~5萬鎂, 多出的2.5萬鎂開銷佔總收入2.5
: /5 = 50%, 但當收入提高到50萬鎂, 這點開銷差異就只佔5%, 因為5%的開銷差距而把整個50
: 萬鎂除以3根本低能~~
你在矽谷一年50K的生活品質有點低啊
你這種說法有點像是你在台灣年薪300萬
然後過的跟22K的日子差不多的說法
: 以矽谷20萬鎂來說稅後13.3萬, 扣開銷5萬鎂實存8.3萬鎂, 約270萬台幣。
: 在台北要實存270萬大約要稅前400萬, 得證矽谷20萬鎂對應台北400萬。
沒那麼多
事實上美國的物價差異很大
房租的差距是蠻可怕的
本56在矽谷住過幾個月
一個小小的1B1B的房間
一個月的租金可以到5~6K
但是不到一半的價格
本56在中西部可以租到是它兩倍大小的房間
如果願意往更鄉村的地方走
租金都不到1K
: 還有別忘了台美各類高端消費用品的價差, 例如一臺BBA美國便宜了1~200萬, Porsche/大小
: 牛價差可到500~千萬,
: 把這些大型消費考慮進去你說台灣開銷真的有更便宜?
台灣便宜的點在於一般人有天花板
所以你心態上會有安全感
貧富差距沒有美國那麼大
你在美國你會發現根本看不到天花板
你年薪20萬鎂
想說小犒勞自己一下
結果往上爬發現一堆30~40萬鎂的人在那邊
你爬到了30~40萬鎂的程度
結果有100萬鎂的人在那邊等著
一抓都是一打把
不是聽得見但看不到的都市傳說
而且這種層級就很明顯
看你買房子的地點
小孩子的學校
甚至你穿的衣服的牌子
都是攀比的點
台灣這方面的惡性競爭就好不少
你小孩去唸便宜的建北不會輸唸薇閣的
你在天龍國沒有車子也不會輸鄉下開BMW的
至於很多人說年收多少叫做低端
San Fransisco的標準是
個人年收82000鎂
家庭年收117400鎂
以下叫做低收入戶
https://sfgov.org/scorecards/safety-net/poverty-san-francisco
這是2018年的資料
現在大概你全家賺不到12萬鎂就是低收入戶了
美國的優點跟缺點都在這裡
好處就是你上面有一堆空間可以爬
你夠猛夠強
你要賺多少錢都有機會
台灣這種機會就很少
年收300萬500萬大概就已經是一般人的極致了
但是缺點也是這種現實的社會現象
你賺多少錢很大一部分決定了你的社會地位
貧窮的白人絕對是輸有錢的黃猴子
而你賺多少錢會影響你下一代的起跑點
搞到後來你一定要拚命工作
才能確保你不會被甩下來
台灣相對就安逸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