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論
依據法規的標準
大約3%左右的人會是資優生
以下是個人雜談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65
依據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
資優分成六類,各自有不同的優勢定義和鑑定標準
大致都是各鑑定測驗達兩個標準差以上或是PR97以上
台灣常見的資優類型是一般智能優異和學術性向優異
分別對照國小的資優班和國中的數理資優班和語文資優班等
也因此國小的資優本質上不是看學科,而是看智力
而國中則是看學科的性向測驗和成就測驗
至於資優生能不能創造出來
有兩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是
我家小孩從小就對事情充滿好奇心
所以我會利用假日帶孩子去圖書館、去踏青、去參加各項活動
甚至是學鋼琴
順著小孩的天性去做些延伸的課外學習
這個我覺得是不錯的
如果家裏家長願意栽培小孩
確實可以擴增小孩的生活經驗
進而讓小孩的潛能得以發光發熱
這種小孩通過資優鑑定其實是好事
因為他有了舞台,可以跟自己反應速度相當的小孩相互激盪
引發更多的高層次思考
當然相對的栽培也要代價啊
所以資優生家長普遍經濟狀況也都不錯
第二個是某些補習班想辦法弄到外流的測驗
然後搞一堆什麼潛能培育
其實就是題庫訓練
這種進去就比較麻煩
如果他其實不是資優生
他在資優班大概率會受到很多的挫折
不管在反應速度、作業品質、上課的節奏等
總是跟不上
很容易最後就會因為缺乏自信
反而過的更差也更不快樂
所以真的不要讓小孩為了成為資優生
而去參加這種補習班
進去他不適合的環境
對小孩其實沒什麼好處
大概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