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家分享一下:
目前國內推行管制主流方向
現場安全有三層
第一層:個人安全
個人通過管制站記得拔管制牌、檢查著裝是否完整、確認無線電頻道及試話、確認氣量、確
認任務與位置
第二層:小組安全
小組成員互相提醒注意氣量、互相檢查裝備
第三層:指揮安全
指揮官要建立輪替機制、劃設管制區域等等
每個人的安全,最底層是自己的責任
但台灣消防真正的安全管制
從這5-10年才剛剛開始萌芽
不是每個人的習慣、觀念都有跟上腳步
即便我可以講很多安全管制的觀念
也發生過忘記拔管制牌,過一陣子才想到
以前我們去國外學了ICS、安全管制、RIT
但這些制度根本無法套用在人力不足的台灣
並且,先進國家不會告訴我們
當人力不夠的時候他們有什麼彌補機制
他們肯定把最完整的一套拿來展示
當時台灣消防,沒有能力轉化成自己的一套
只能全部照抄國外
就變成了,消防署、消防局總是告訴大眾
我們有這樣的機制喔、也有訓練喔
但實際上,現場執行這些機制都是失效的
第一線覺得救人要緊,我要衝了
誰還跟你慢吞吞檢查裝備、拔管制牌
指揮官根本沒有人力指派一個安全官
所以沒人想去做這些東西
加上要背負現場成敗的壓力
而且進去的隊員不配合拔、我有什麼辦法
根本管不到那麼多
甚至隊員基礎技能不夠,在現場遇到問題
我還要去旁邊教他
內勤人員覺得我裝備都發了
你們沒做肯定是基層的疏忽
加上每個科室的業務都跟現場搶救有點關係
又沒有一個強而有力(我指的是具備專業跟強迫力)的人跳出來
把所有科室找來談,各自做點什麼
比如派遣時,派遣員不知道現場狀況(這不是他們的問題),又怕被檢討
就把所有車輛人員派出去
於是會出現3個人5台車的派遣
或是兩層樓平房派了雲梯車
比如採購無線電時
沒有設定頻道鎖,有些人不小心切換頻道
他還不知道
所以喊破頭也沒人回應他
比如採購消防車時
每個分隊的車輛都不同
規格也不一定符合需求,花很多錢買電子顯示,但最後壞了一直報修,還不如傳統機械式好
用
比如訓練時
叫大家做很土法煉鋼的訓練
在現場根本沒人想用
或是訓練很先進的技術、觀念
結果採購單位根本沒買這麼先進的器材
回分隊還是用老舊的那一套
但這些環節都是層層相扣的
一個指揮官再厲害,能管理的單位最多7個
而且這是非常非常厲害的指揮官
國外建議理想值就是5個
再多就要擴大指揮架構,建立分區指揮了
現在大家開始意識到
消防體系對於指揮官沒有系統化的培養
大家都是靠摸索來提升經驗
現場也不是用一個有系統的指揮體系
運氣好的沒出事
運氣不好的就出事背責任
很多作為都是在減低現場指揮官的工作量
朝向這個方向努力
讓指揮官有更多心力思考
比如把派遣模組化
我知道來一個分隊一定是幾台車、幾個人
比如建立隊員管制觀念
不要自動化作業,看到火場就要進去
先等指揮官分配任務
找不到安全官,那大家進火場、自己在管制板上寫上位置、掛上插銷,自己做好管制
其實補齊這些軟體、個人身上出勤的小裝備
比買很酷炫的消防機器人還重要
但消防機器人有新聞、很貴的雲梯車有新聞
改善制度這種專業的東西,民眾也不懂
消防經費夠不夠,我認為堪用了
只是錢都拿去買奇怪的先進設備了
局長不一定懂、縣市首長也不懂
很多基層、幹部也不是很在意自己的安全
最後誰來決定消防局怎麼努力?
那就聽民眾的吧,畢竟首長的選票要靠他們
總之,這幾年的感受就是
內勤很辛苦(我認真說)、外勤也很辛苦
但大家花那麼多力氣
成果在哪裡?
咦,奇怪,好像看不太到
可能努力的方向錯了吧
所以大家不用去檢討指揮官、檢討隊員、檢討局長
因為這是結構性的問題
換一個全國最強的指揮官來這場火警
在現場制度不夠完善的情況下
可能還是會發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