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卦] 長輩:常看抖音會讓小孩變笨 如何反駁

作者: slovea (liaoalex)   2025-02-01 22:55:09
※ 引述《Alberta99170 (愛爾)》之銘言:
: 是這樣啦 過年期間有親戚讓小孩看手機打發時間
: 有長輩看到他們在看抖音
: 就武斷表示「常看抖音會讓小孩變笨」
: 請問這有道理嗎 該如何反駁
本肥小孩剛出生時,跟以前的家教老師通過電話。
她語重心長的說:千萬!不要看手機!寧可小孩很無聊也不要給他看手機。
嚴禁3C,能撐多久就撐多久,真的不行寧可看電視,而且要陪同看,時間也要嚴格管控,
然後千萬不要看短影片。
短影片並不會直接讓人變笨,而是改變大腦的使用習慣。
它會破壞一個人的專注力,這對大腦還在發育的小孩是毀滅性的。
因為短影片的核心機制跟即時滿足有關,而這正是讓人難以投入長時間學習的關鍵問題。
短影片的特點,快速獲得多巴胺。
高強度感官刺激(視覺、聽覺、動態剪輯、特效)
極短的回饋週期(幾秒鐘內就能得到娛樂效果)
隨時可以無限滑動(每次滑動都有新的刺激)
不需要主動思考(內容通常是簡化的、娛樂性的)
而與之相反的長時間學習的特點:
低強度但深度刺激(閱讀、思考、練習、推理)
長回饋週期(可能需要數週、數月才能看到明顯進步)
需要耐心與專注力(反覆練習、錯誤修正、持續思考)
主動參與(學習者必須持續努力才能獲得回報)
短影片容易讓大腦習慣「馬上得到回報」,因此當面對需要長時間努力的學習時,會覺得
無聊、沒耐心、難以堅持。
短影音的設計讓注意力變得短暫、破碎化,這與深度學習所需的長時間專注是相反的。
「獎勵系統過載」
每看一支短影音,多巴胺——負責「快樂與獎勵」的神經傳導物質——就會被釋放。
但這種獎勵來得太快,讓大腦習慣於「低努力→高回報」的模式,進而削弱對「高努力→
高回報」的耐受度。
這會讓像閱讀書籍、學外語、練樂器、解數學題等需要長時間累積成就感的活動變得乏味
、難以堅持。
「短時記憶過載」現象
短影音中,大腦必須快速處理大量新資訊,但這些資訊往往是零碎、不連貫、缺乏邏輯結
構的。
大腦的工作記憶被不斷佔據,無法深入處理資訊,導致記憶力下降、思維能力降低。
這與深度學習(如閱讀一本書、學會一門新技能)所需的長時記憶加工方式相違背。
最終造成「耐心缺乏」與「學習動機降低」
短影音讓人習慣了「輕鬆獲得快樂」,因此當遇到需要長時間努力的學習時,就會覺得「
太累、太慢、不想做」。
當學習無法立即帶來快樂時,大腦會想逃避,轉而尋找更快速的刺激(例如刷手機)。
→ 這會導致學習動機下降,甚至難以專注於需要深度思考的任務上。
這比以前的電視兒童還嚴重好幾倍。
短影片成癮就好比賭博成癮,因為它們都利用了多巴胺獎勵系統,讓人上癮、難以停下來

變動比率增強
這是賭博成癮的核心機制,也是短影音讓人停不下來的關鍵原因。
賭博時,你不知道哪一次下注會贏,這讓你持續投注,因為大腦期待「下一次可能中獎」

在短影音中,你不知道下一支影片會不會超有趣,所以你一直滑,期待「下一支影片可能
更好看」。
結果:
‧賭博讓人無法停止下注,因為偶爾的勝利讓大腦不斷期待下一次。
‧短影音讓人無法停止滑動,因為偶爾看到特別精彩的影片,讓大腦期待下一支

這種「不確定性帶來的刺激」會讓大腦釋放大量多巴胺,使人陷入反覆行為,難以自控。
「短時快樂 → 快速回報 → 難以耐受延遲滿足」
學習 / 深度工作:則需要長時間投入,沒有快速回報,大腦反而會抗拒。
這種「快樂來得太快」的模式,會讓大腦變得不耐煩,無法適應需要長時間努力的活動。
沈迷短影片的小孩基本也練廢了。
比起刷手機,我更偏向讓小孩拿起書本來看。
閱讀是需要後天培養的技能,閱讀看似在執行一件事情,但實際上卻是非常複雜的組織運
作。
當你開始閱讀時,大腦也同時在開派對。
首先是視覺處理-枕葉,負責識別文字訊號。
語言解碼能力-左側額下回(布落卡區)額上回(維尼克區)。
語言映射能力-頂葉
記憶與聯想能力-海馬體、額葉
諸如此類,閱讀對小孩的大腦發育是很好的訓練。
大腦可塑性在12歲以前最顯著,是最適合培養各式技能的黃金時期。
這種可塑性最強的時期卻被用來看短影音,把大腦變得跟黑猩猩一樣,然後還很得意的說
這是未來AI世代的趨勢。
會這樣說的人不是壞就是笨。
有點責任感的父母,都會儘量讓小孩遠離手機。
如果真的讀不了書,學外語、學音樂、拼拼圖、組模型、玩樂高、玩桌遊、學運動都遠優
於看手機,都是對大腦很好的活動。
尤其過年看到親友的小孩真的感觸良多。
放下手機,多陪孩子吧。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