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中很簡單的一個獲利的方法就是規模經濟 而這個方法 台灣大概最早是7-11開始
1970年代以前台灣大街小巷充滿雜貨店(柑仔店) 一直到1978年 統一引進連鎖店模式
雖然一開始是失敗的 但二方勢力鬥個10多年後 7-11得到空前勝利
(怎麼好像國共鬥爭 1930年代 國民黨把共產黨逼到陜北喘氣 1950年
共產黨把國民黨逼到台灣喘氣 但都無法完全消滅對方..)
現在台灣傳統的雜貨店已經無法和7-11抗衡 只有零星勢力殘存 雜貨店的經濟能量整合
展現出規模經濟的成就
然後各行各業開始copy這個模式 美髮業 過去最知名的連鎖經濟就是曼都
然後現在有另一股新興勢力叫日式威廉 這二者我都去過 我個人的感覺是
日式威廉非常有中低階巿場的競爭力 以它最廉價的消費來說 只要200元(還有找零)
這種價碼 甚至比過去大街小巷開的私人家庭理髮還要便宜.....
所以如果就消費者或是站在經營者的立場來看 我滿認同 巿場永遠都在 看你能不能吃到
只是1970年代 你只要付出10分力 你的回收大概就有6~7分 甚至更多
那個時代賺錢很容易 現在你付出10分力 你的回收如果有5分就該偷笑了
要回收更多 就是付出更多....
所以就站在消費者或經營者的立場 我都不會同情成天哀爸叫母的業者
消費者的行為常常在變 os:大概不會有人10年餐廳吃飯只去同一間 點同一道菜
當你的獲利下滑 而你不知求變 只知道哀爸叫母 這樣的經營者 把消費者送到他面前
他也留不住消費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