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有空的時間我也來寫寫相關於這方面的一些基本概念好了。如果說真理是越
辯越明的話,至少辯論的觀點也需要有些最基本的常識和理解。
還是和之前一樣,我儘量在一篇文章中只討論一個概念。我的文章又臭又長,寫太
多東西恐怕只有不斷岔題的效果。
這篇文章要談的是總統直選的問題。在台灣的民主化過程裡,1996年的總統直選被
認為是重要的里程碑。但是我看到現在的很多說詞,其實並沒有搞懂為什麼民主的研
究者會特別看重台灣的總統大選,甚至還會產生「反總統直選就是反民主」的誤解。
我這篇文章希望能對這一點提出一些澄清。
這篇文章將分成兩個部分。首先,我要稍微解釋一下為什麼總統的選舉制度與民主
的關連不大。在這裡讓我用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明好了:
假設蔣經國甚至蔣介石在世的時候,他們修改憲法、將總統選舉改成人
民直選,並且在他們下任任期的時候舉辦首次的總統直選(基本上也就
和李登輝的作法一樣)。
毫無疑問,兩人將可以獲得壓倒性的多數當選下一任的總統,得票率也恐怕遠高於
李登輝。然而,會有人同意這樣叫做民主、反對總統直選的人叫做「反民主」嗎?
實際上,開放直選的作法其實是獨裁者慣用的作風,也沒有一個獨裁者會說自己不
是「代表」絕大多數人民的。我們也知道非民主國家投票率往往高過民主國家一個層
級,而且獨裁者也有著極高的群眾支持度。也因此不會有學者天真到將總統直選當成
民主化的關鍵指標,更別提許多老牌民主國家不是採用總統直選的手段。
這使得我們必須進入第二部分,來解釋為什麼學者會重視1996年的總統直選。這裡
的關鍵不是選舉的形式,而是選舉是否可能產生政權轉移的效果。獨裁政權也會舉行
各式各樣的選舉,但是這些選舉僅僅只是表面功夫,並不容許異議份子在選舉上大勝
,也從來沒有準備要真的做出政治權力的分享、甚至是政權的整個轉移。
所以,內閣制、總統間接選舉的作法,雖然同樣也是民主的選舉方式之一,但是在
台灣特色的地方政治下,造成政權轉移效果與可能性都是過低的,也明顯需要更多的
時間。1996年的總統直選作法加速了政權輪替的可能性,因此才受到研究民主化學者
的高度重視。而2000年總統選舉也讓政權一夕換人,更使得學者能夠確信1996年的總
統直選對台灣的民主話歷史來說,是個重要的里程碑。
但是台灣的民主完全確認,並不是在2000年達成的。學者很謹慎地提出了一個叫做
「雙翻轉測試」的論點,指出必須經歷兩次和平的政權轉移、才能確認台灣民主化的
成果。因為嚐到了權力的甜頭之後,原先的反對黨很容易成為另外一個威權政體,這
微弱的跡象在陳水扁執政後期打出「完全執政」口號、在紅衫軍事件時脫口而出會考
慮「戒嚴」的作法上曾引起短暫的關注。最後2008年二次和平地政黨輪替,台灣才算
真正地確認成為穩定的民主國家。
再重述一下本篇的論點:直接或者間接選舉領導者的方式並不是民主與否的判定標
準,台灣總統直選之所以受到重視,是因為它加速了政黨輪替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