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討論這類問題,有個很有趣的概念,叫做限制選擇原理。這個原理有點違反直覺
,但是是很奇妙的運用。
這問題的典型例子是,在一個得獎遊戲裡有三個門讓你選擇,其中一個大獎,另外
兩個什麼都沒有。首先你隨便選一個門,你得獎的機率很簡單,是三分之一,現在主
持人打開了另外兩個門中的一個,裡面結果是沒得獎。
請問,你現在得獎的機率是多少?
這問題很有趣,我建議大家想一想。
這問題有個很直覺的分析,就是既然已經剩下兩個門,你中獎的機率應該是由三分
之一提升到了二分之一。但是這個答案是錯的,你的中獎機率,還是三分之一。
對這個問題的最簡單解釋是,一開始你沒選的兩扇門中,一定至少有一扇門是沒有
中獎的;而不管另一扇門的內容是什麼,知道答案的主持人,一定選擇打開沒有中獎
的門讓節目繼續進行下去。也就是說,你的中獎機率不會因為他人刻意公開無效的資
訊而有所改變。
這和上一篇的街頭採訪有什麼關連呢?很簡單地說,這個街頭採訪也是有這種限制
選擇的問題。關鍵是其實我們並不知道那些「連行政院長和立法院長是誰都搞不清楚
」的受訪者,在瞭解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之後到底會選擇支持王還是支持馬。也就是
說這裡有資訊被刻意揭露、也有資訊被刻意隱藏。
現在先假設這情況是百分之五十,也就是瞭解整件事情之後的人,有一半的人將繼
續支持馬、有一半則轉而支持王。
┌受訪的時候已知這一件事 ┬瞭解狀況而支持王
│ └瞭解狀況而支持馬
│
└受訪的時候不清楚這一件事 ┬瞭解狀況後選擇支持王
└瞭解狀況後選擇支持馬
從這樹狀圖就可以知道前面那篇分析的問題出在哪裡了。他作的事情就是把受訪的
時候根本沒有關心過這件事情、不知道這件事、連王金平是誰都不知道的人,通通歸
類成馬的當然支持者,然後就類推成支持馬的人都是這一類的人。樹狀圖上色的部分
是被遮住的。
很簡單的原則是,只有稍微瞭解這件事情、至少知道馬英九是誰、王金平是誰、這
幾天發生什麼事情的人,才會對這件事情作評論(更別提到處發文開戰)。如果受訪
者一開始連王金平是誰都不知道,他的表態--透過採訪要求他匆促作出結論--的
內容毫無意義。前文的推論,也就是典型的垃圾進、垃圾出的範例。
最後,我們稍微回到這樹狀圖的結構。這結構有另外一種用法。
┌受訪的時候已知這一件事 ┬瞭解狀況而支持王
│ └瞭解狀況而支持馬
│
└受訪的時候不清楚這一件事 ┬瞭解狀況後選擇支持王
└瞭解狀況後選擇支持馬
如果我們改遮住這些部分,我們就可以輕易得出「這件事情上絕大多數民眾支持馬
」的結論了。
話說回來,如果只是在搞小聰明、透過這類手段扭曲現實來替自己想要的、有利的
部分來作宣傳,那也不過就是個狡詐的仲介業者等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