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關說的院長須向有關說的院長道歉?
【聯合報╱社論】 2013.09.18 02:08 am
當「關說案」一詞被「九月政爭」替代,人們即可知這次事件最核心的「司法關說」要素
,已經遭到遺忘。因此,當沒有關說的行政院長江宜樺,被要求向涉及關說的立法院長王
金平道歉,也就意味台灣經歷這次政爭,民主政治其實是在向後倒退,是非價值則被踐踏
。
昨天發生在立法院的景象,看在許多民眾眼裡,也許已不再有「痛心」的感覺,而只是感
到極度的荒謬與不現實。在野黨的議事杯葛,招術已用老,大家也已司空見慣;但這一次
,政治和司法的是非黑白竟然那麼容易被推倒,有罪和無罪的認定竟然可以一夕角色互換
,關說者竟能如此義正詞嚴而趾高氣昂,在在讓人看到台灣政治黑色逆流的洶湧。
穿著黑衣的民進黨,煞有介事地站在議場中央高喊「江宜樺違法亂政、下台」,其實只是
抄襲了「白衫軍」及「紅衫軍」的形式,談不上任何創意。包括綠委舉著大字報在江揆的
空位前輪流拍照留影,顯示這天的意義,對他們而言只不過是「到此一遊」而已。但令人
驚悚的是,看看綠營提出讓江揆上台報告的條件,包括江宜樺向王金平道歉、廢特偵組、
檢察總長黃世銘停職並接受調查等;不過幾天的時間,關說案不僅被吃得一乾二淨,調查
和處理關說案的人竟全部被定調為罪人和打擊對象。台灣的政治輪盤,似乎比詐賭還厲害
。
不可否認,政局會陷入如此膠著與倒錯的泥沼,馬總統及其團隊確實犯了不少「技術上」
的錯誤,難辭其咎。諸如,不該選在王金平嫁女兒之日,隔海痛斥其為民主法治的恥辱,
有悖台灣社會之人情義理;不該不給當事人申辯的機會,即逕向考紀會下達指示,予人片
面打壓的印象;不該在黨內大老出面緩頰時,派出左右童子軍胡亂接招,顯得缺乏尊重;
不該未經縝密沙盤推演,即輕易作出重懲,而引發「違憲」、「不符比例原則」的批評,
同時一遇司法的「假處分」判決即站不住腳。這些,都導致問題愈發糾結難解,也讓民眾
難以同情。
但無論如何,回到事件的原點,審視關說案的始末,其間的是非黑白脈絡畢竟相當清晰,
難道可以因為處理時的若干技術性問題,或人情世故的考慮不周,就全然抹煞?在民眾的
觀感而言,對於不同政治人物的軟硬身段,固然各有好憎;但從國家的立場看,公民難道
能因對特定人物的好惡,而對公共事務的是非失去客觀的價值判斷?
試想,當初特偵組查獲王金平及柯建銘的關說線索,如果特偵組不報告,或總統不處理,
不會被民眾視為「縱容」或「吃案」嗎?而如今關說案情公開,經過一場政治的鬥爭拉扯
,竟然是被控關說的人成為最大「贏家」,要閣揆向其鞠躬道歉;而查出此案的特偵組更
遭反控「非法監聽」且被要求撤廢,黃世銘則要面對停職及接受調查的命運。如果情勢真
演變成那個地步,台灣政治豈有公理可言?台灣司法又豈有正義可以追尋?
這次政爭,唯一可喜之處是,坊間議論使用「外省總統打壓本省院長」論調者已不多聞,
說明台灣或者某種程度已超越了省籍情結。但值得深思的是,民間在此案中對「人情」的
重視竟遠甚於「是非」,以致連帶影響了人們對「關說」的容忍度。這究竟只是一時的政
治氣氛驅使,或者是台灣民主政治中根深柢固的調性使然,讓人好奇。如此具體的關說案
,若竟可因「人情」因素而輕輕放過,台灣究竟要何年何月才能步入法治社會?
無論如何,在當下詭譎的政治形勢中,我們呼籲馬政府必須依體制和程序步步為營,不可
再魯莽行事;僅剩九趴的民意支持,一失足即有墜崖的危險。我們也呼籲立院朝野,不要
再玩弄國家名器。王金平在此役的暫時領先,不代表他在法理上立於不敗,更不意味議事
怠惰的立法院因此增添了任何正當性,而有恣意揮霍的權利。相反的,得意忘形的國會最
容易踩到紅線,一旦鐘擺回盪,人民即刻會意識到立院才是禍害之源。
我們也要提醒台灣民眾,必須保持清明,不要隨著政治人物墜入無謂的鬥爭陷阱,或跟著
選邊吶喊。唯有成熟及自主的公民,才能堅持信念與判斷,那才是讓民主免於虛幻的憑藉
。
【2013/09/18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