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友舉出的理論大概 就是自由時報拼命報導的 台大鄭秀玲教授理論
其實鄭教授的理論蠻有趣的,當然她是為台灣好,但也不少人不認同她的意見
我覺得你的擔憂可以參考一下這個部落格的文章,裡面針對鄭教授的理論逐一反駁
甚至作者也認為過程不夠公開透明,應該重啟談判,算是蠻中立的一篇~
服貿:戒慎恐懼,但無須過度恐懼
http://readandanalyse.blogspot.tw/2013/08/blog-post.html
迷思一:中國企業進入台灣市場有利可圖?
迷思二:中國企業進入台灣市場會增加失業人口?
迷思三:技術移民規定寬鬆,會使許多中國移民技術性常居於台灣?
(以上請自行參閱連結內容)
結論:戒慎恐懼,但非過度恐懼
簡而言之,鄭秀玲老師提出的服貿真正影響應該可以分成兩塊:'
1.中國大型企業要不要進入台灣「投資」;
2.開放技術移民是否會讓中國大舉遷台。
鄭秀玲老師的角度是,中國企業會大舉侵台,而中國的一般民眾也會大量移居台灣,
讓台灣的薪資倒退、消費品質下降;但這言過其實,不僅假設偏頗、
證據不足同時結論過強,除了使人過度恐懼之外,不太具有建設性。
例如台灣對中國出口比例佔比越來越高這點,很可能是因為中國內需市場
大幅提升,造成全世界對中國的出口都大幅增加;
因此,這可能是一個世界性的趨勢,而非台灣特例。
鄭秀玲老師所持的立場在經濟學家中相當傾左,如果依照這個邏輯,服貿是
根本不需要談的協定,因為台灣根本沒有力量阻擋中國的入侵。
鄭老師最後提出的建議是:
「政府應立即中止此協議,循美韓談判經驗,重新與中國展開談判。
根據我國產業優劣勢情況,讓較具優勢的產業可率先開放市場,再慢慢分期開放
其餘產業,才能減少市場開放對我國經濟的衝擊。」
意思就是,對我們好的我們才做,對我們不好的我們不要做。
這種說法我實在是完全無法理解,跟任性的孩子什麼都想要、
但什麼都不想給有什麼不同?這種全然本位主義的談判角度,
如果不是自大,那就是把自己當成是中國的藩屬國,
才會期待對方完全無私地照顧自己。
如果期待服貿協定的所有內容都傾向對台灣有利,
並且「只能接受全然對台灣有利的協定」,那不如棄絕談判直接毀約就好。
國際談判是這麼一回事:你不能完全相信對方,但也不能完全不相信對方;
同時,如果你不打算犧牲,那就不要期待對方會接受你的提議。
如果打從一開始就認定對方所有的動機全為侵略,其實之後不論談什麼、
設定多少防火牆,都無法解決這種不信任感帶來的恐懼。
因此談判真正困難的點在於:我們決定要相信對方到怎樣的程度?台灣政府目前過度信
任中國的態度顯然讓絕大多數人民不滿意,但我們是否應該全然採取鄭秀玲老師的觀點,
完全不信任中國?
我們必須要想好,未來到底要以怎樣的經濟利基立國,接著才是決定
我們要犧牲什麼、取得什麼。政府與人民很明顯地沒有想好這些事情只會空談產業轉型,
卻沒有想過台灣應該為了產業轉型應該要犧牲什麼;更糟的是,政府跟人民老是抱持一種
自以為天地兼備的大國思維,這簡直是自取滅亡的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