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台-台灣光復的隔代迷思
中國時報 戚嘉林 2013年11月01日 04:10
「台灣光復」是台灣近現代史上畫時代大事,也是「台灣主體」的一部分。回顧台灣光復
迄今,我們應與時俱進的深入探討台灣光復現況及其影響,尤其是對國族認同的影響。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日本記者伊藤金次郎描述,當時台灣「民眾是不分晝
夜地狂歡不已」「普天歡騰到渾然忘我的程度」。伊藤也敏銳的觀察到,除了渾然忘我的
慶祝外,首先登場的就是,台灣人的恢復中式姓名。無論是城市或鄉村,先前在「更改姓
名」運動中曾使用日氏姓名的台灣人,全都回歸祖先的姓氏,恢復原來的姓名。
10月24日,陳儀搭機抵達台北松山機場。當天,機場上數萬人鼓掌、狂呼、整個機場都沸
騰起來。
日本人寺奧德三郎感嘆,日本開拓50年之文化,已在一夕間化為昨日之夢,全島各地連這
樣的鄉下地方,都在謳歌復歸祖國。
無可諱言,走過必留下痕跡,「台灣光復」前的「皇民化運動」也留下皇民世代「隔代影
響」的親日迷思。據台日本殖民政府已是一個近現代的政府,治理嚴酷細緻。尤其日據末
期在台灣鋪天蓋地推動「皇民化運動」,其本質就是國族認同的思想改造運動,也的確形
塑了一個「皇民世代」的歷史記憶,並產生深遠的「隔代影響」。
皇民世代是約生於大正末期1925年前後的台灣小孩,在日本殖民政府嚴厲思想控制與新聞
管制下,接受正規小學、初中及高中教育。他們的青少年成長期,更是在日據末期最後8
年的皇民化時期。那時日本軍警對武裝抗日的屠殺(1895~1915)已事隔20年,就是離當
時最近的霧社屠殺事件也已10年。
在如火如荼皇民化運動下,皇民世代的父母雖於日據前期20年受盡日人的侵凌,但在嚴密
監控下,已無法向子孫傳承其經歷的苦難;另方面,下一代則經由學校、社會鋪天蓋地單
向皇民化教育洗腦,無法瞭解自己民族的苦難,他們所認知的世界,就是日本殖民政府所
教導的日本世界,從未感受日帝的政治壓迫。
他們中壯年時卻歷經國府落後與白色恐怖時期,以其皇民化眼光局部理解這一時期。「皇
民化運動」印烙了「台灣光復」前一個特殊世代─皇民世代─的歷史記憶。
台灣光復時,皇民世代年約20歲上下,無力對1950年代台灣政治社會有所影響,但歷經
1960、70年代的台灣經濟起飛,1990年代時不乏事業有成,從而對21世紀初台灣社會國族
認同產生一些影響。
惟1987年蔣經國開放探親,開啟兩岸交流的新紀元。2008年馬英九實施大三通,開啟兩岸
大交流時代。隨著兩岸的密切交流及時間的流逝,皇民世代的影響終將勢微,台灣社會勢
將建構含有「兩岸元素」的新國族認同,「台灣光復」也將恢復並賦予新時代的歷史真意
。(作者為大學教師)
http://ppt.cc/Lr-f
1945年台人興高采烈回歸祖國 到了1947年就開始民憤四起到處作亂造反
這中間固然有許多因素 但也恰恰說明民意是浮動的 也是可以塑造的
前幾日有民調說有七成民意支持台獨 讓吱吱欣喜若狂
但明日如果共產黨垮台 中國民主化了變更有錢了 民意又會變怎樣呢?
支持台灣獨立自主最強的屏障就是那道台灣海峽 而不是虛無飄渺的民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