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就斷 走出邦交數迷思
【聯合報╱陳長文/法學教授、律師(台北市)】2013.11.18 02:06 am
過去,許多人批評台灣的邦交是用「買」的,但精確來說,應該是用「租」的,分年計價
,期滿再議。甘比亞與我斷交,是收了禮物又翻臉,但從房東的角度來看,過去的禮物租
了過去的邦交,早已銀貨兩訖。筆者認為,比起與甘比亞的邦交,更值得關心的是,台灣
究竟從邦交國數目迷思走出了多少。
固然,馬政府的零斷交極可能破功,但是從總預算來看,今年的外交預算二四二億元,相
較於民進黨政府編列的最後一年(二○○八年)減少了七十三億元,機密預算更是僅有五
點五億餘元。扁政府執政八年,邦交國數目由廿九下降到廿三,馬政府執政五年多僅一邦
交國斷交,預算更少,以邦交國的維穩率來說,仍高於過去,用「破功」形容是太過了。
第一個思考點是,每年多花七十三億元的外交預算,換取邦交國數目不變,值不值得?更
現實的層面是,就算我們把民生預算挪來做邦交國競爭,就可能維持兩岸外交的均勢?兩
岸的實力消長是客觀的現實,我們根本不須要排擠人民的福祉,進行一場不可能獲勝的競
賽。
因此,對於甘比亞的斷交聲明,我方當然應該關心,但絕不可自失立場,落入「會吵的小
孩有糖吃」的處境。對兩岸而言最好的結果,是中國大陸無動於衷,甘比亞竹籃打水兩頭
空,則台甘邦交自有回穩之一日,得來不易的兩岸關係也不會因此倒退。反之,若甘比亞
因為與台灣斷交,而能夠與中國大陸有實質關係之進展,則下一個甘比亞也很有可能會出
現。台灣雖不必要因此而重啟邦交競爭,但是兩岸互信的破裂、交流的延宕則是必然的結
果。
二○○四年,萬那杜與我邦交傳變時,筆者即呼籲,邦交國數目只是一種迷思。依據「蒙
特維多關於國家權利與責任公約」,國家的要素固然包括與他國交往的能力,但此能力未
必是以「邦交」來衡量,台灣的一三四個免簽證國家,就是與他國交往能力的最好證明。
而就算要以邦交來衡量,那麼一個、五個、廿三個,在法律上的意義是一樣的,又何須汲
汲營營於數目的多寡?
筆者並不反對援外,身為地球村一分子,每個國家都有互相幫助的義務,但援外應與邦交
脫鉤。對日本三一一地震的援助,日人至今感念;對災後極需重建的菲律賓,我們也應伸
出援手,這不但是為了台菲關係的改善,也為了我們身為一個地球公民,人飢己飢的同理
心。
但以援外來「虛胖」邦交國數目,不符台灣現在的國家利益。甘比亞要斷,就讓他斷吧。
【2013/11/18 聯合報】@ http://udn.com/
全文網址: 斷就斷 走出邦交數迷思 | 民意論壇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X1/8302390.shtml#ixzz2kxlKYcLa
Power By udn.com
隨著中國大陸的崛起 現在已經沒有在玩凱子外交的空間了
活路外交才是我們該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