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行政治民調
多普遍運用於施政滿意度、重大議題態度的探詢上
到了選舉季節,則進一步成為政黨舉辦初選、對外宣傳的工具
然而,千篇一律的那句「在95%的信心水準下,誤差為3.4%」
從經驗法則來看,似乎很難讓人相信是如此
2008年選前,長昌陣營喊出黃金交叉,吳國棟於投票時間結束後在大話表示只差1%
與結果相比誤差都有16%
2011年民進黨總統初選採對比式民調,蔡跟蘇都領先馬7%(與結果誤差13%)
2012年選前,民進黨估票認為會贏15-20萬票,相比差了100萬票(與結果誤差7.5%)
這種落差並非只體現於國內的大型選舉
蓋洛普(Gallup)在去年就獨排眾議,預測美國總統大選將由羅姆尼勝出
結果出來當然是被罵到臭頭,後來被迫向密西根大學求救
改變民調的分析與加權方法
一般而言,民調的誤差可能來自
(一)受訪者誤差:主要是因為受訪者不能真實反映選區狀況造成的誤差
現行是透過區域抽樣、戶中抽樣、大量樣本、加權等方式降低
但是因為市話使用率降低、拒訪而使抽樣偏差的方法仍很難完全避免
(二)回答誤差:主要是未能探詢受訪者本意造成的誤差
例如「隨便」、選民反串、調查員過度或偏差暗示、題目唸錯或唸不清楚等
這種必須透過題目標準化、調查員訓練和大量樣本解決
特別是反串這部分,即使是透過排藍/綠民調,也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三)調查執行誤差:主要是民調機構執行民調造成的誤差
包含選用的調查方法、分析方法、機構效應,甚至是否有民調(ㄊㄧㄠˊ)問題
我覺得這是目前民調問題最大的一個部分,值得後續討論
(四)其他誤差:例如隨機誤差等
在此要討論的是上述的第三項「調查執行誤差」
其又可大致細分為:
一、調查方法:首先,現在台灣民調仍依舊普遍使用市內電話,就算有加入手機也是少數
這是因為很難從手機號碼判斷選民所在的選區
然而市內電話本身涵蓋率就有很大問題,電話簿能涵蓋全台灣所有市話嗎?
即便打進去了,能保證家人都是隨機接聽的嗎?還是媽媽接的機率比較高?
就算用了區域和戶中抽樣,還是不可否認有一大群人是調查不到的
還有些機構會為了省成本使用語音電話,我覺得完全沒有任何參考性
二、分析方法:單純以未處理過的數字當結果,自然是有誤差
但若使用了自以為是卻錯誤的分析方法,誤差只會更大
還好的是TVBS目前所用的交叉分析看起來似乎還算公開先進準確
至於其他民調中心那種不為人知的分析方法,就有點令人害怕了
三、機構效應:廣為人知的誤差來源
例如自由時報民調中心(不知道創出來了沒?)的民調
某黨推出的議題和候選人就很可能由輸變贏、由弱轉強
且不要以為不講是哪個機構就能降低,因為在來路不明的情況下
受訪者拒訪,或講到一半不耐煩直接掛掉的機率都會上升
四、民調(ㄊㄧㄠˊ):機構效應加強版,純粹把民調當做操弄的工具
例如台灣智庫,我是不知道他們有沒有在接case
但誤差大到連DPP初選都沒看過有人用
(觀察家和精湛是目前DPP初選定番)
不過DPP自己也向來都有在選前亂估票、喊票的習慣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