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於史迪格里茲Joseph E.Stiglitz的書
世界上大部分的地區,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鬥爭仍然很激烈,世界大部分的地區已形成
共識,認為政府應該擔當比美國政府更大的角色,雖然金融海嘯也許沒有贏家,卻有輸家
而且美國式資本主義即是輸家之一,其支持度已大幅降低。
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終結了共產主義的可行性,共產主義的問題十年來都非常清楚,共
產主義的失敗,似乎代表了了資本主義不容置疑的勝利,尤其是美國的資本主義,有人宣稱
所有人類的如今都無可避免的朝這個方向邁進,的確,歷史學家將1989年後的二十年標記為
美國耀武揚威的片段。
2005年雷曼兄弟垮台的那天,對於市場基本教義派的意義,等於是柏林圍牆倒塌之於共產
主義,那天之前大家早知道這個意識形態的問題,但之後再也無人能真正的挺身擁護市場
教義派,大銀行與金融機構倒閉,以及隨之而來的拯救行動,終結了美國耀武揚威的片段。
如今只有執迷不悟的保守派人士還會主張,市場會自我矯正,社會可以靠市場餐與者的自
利行為,確保一切運行都能誠實正常。
儘管西方世界想要遺忘,190年前亞洲幾乎佔世界GDP的60%,卻是個歷史事實,在那個時候
,突然的殖民剝削與不公平貿易,加上歐美的科技革命,開發中國家就被遠遠拋到腦後,到
1950年代,亞洲各經濟體的規模已落後只佔世界GDP的18%不到。19世紀中葉,英國與法國
還發動鴉片戰爭,以確保中國持續對全球貿易的開放政策。這就是"鴉片戰爭",以此為名是
為了確保中國不會禁止西方進口鴉片,西方除了鴉片沒甚麼東西可以賣給中國的,最後造成
毒癮蔓延,這是西方國家早期用來解決貿易失衡的問題。
殖民主義留給開發中世界的影響褒貶不一,但那兒人民共識是,他們都曾遭殘酷剝削。
對於新興領導人物而言,馬克思的理論為他們的經驗提供了解釋:言下之意,剝削實際就
是資本主義制度的根基,二戰後有數十個殖民地在政治上獨立,但是經濟殖民並未終止.
有些地區,例如非洲,剝削是顯而易見的,開採自然資源與蹂躪環境,只換得微薄薪水。
在某些地方狀況就比較微妙,在世界上很多地區,像IMF或世界銀行這樣的全球性機構
,看來有如後殖民時代的控制工具,這些機構推行市場基本教義派理論,他是一種理念,
美國人將之理想化的"自由且無束縛的市場",他們施壓推行金融部門的法規鬆綁,私有化
與貿易自由化。
世界銀行與IMF表示,他們這麼做都是為了開發中世界的利益著想,他們有市場經濟學家
的團隊支持,其中很多係來自芝加哥大學,但是計畫並未帶來原先的承諾的結果。
所得陷於停滯,而有成長的地方,財富卻都由社會頂層囊括。個別的國家經濟危機更為
頻繁,單單過去30年就有100多次。
開發國家人民越來越不相信西方國家的幫助是出於無私的善意,自由市場的辭令簡稱"
華盛頓共識",不過是守舊商業利益的掩護罷了,西方國家市場不開放給第三世界農產品
進口,而農產品卻是這些窮國能提供的,即使西方國家大量補貼自己的農民,卻要逼迫
開發中國家剷除發展新產業所提供的補充。
自由市場的意識形態竟變成新剝削型態的藉口。"私有化"的意思就是,外國人可以低價買
下開發中國家的礦場或油田。也是意味著,他們可以藉由獨佔或類似獨佔截取利益,例如
電信產業。"金融與資本市場自由化"亦即國外銀行可從貸款獲得高報酬,而且當貸款變成
壞帳,IMF就會迫使社會來分攤損失,如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就是如此,在IMF威逼那些急需
資金的國家在災後賤價拍賣時,在趁火打劫賺一筆。貿易自由化也是這個意思,國外公司
可以剷除新萌發的產業,壓抑界人才的發展。資本雖然可以自由流通,勞工卻不行,除非
是最有才華的個人,在全球市場才找的到好工作。
Hate:黑一下美國人,還有資本主義,本篇雖然是美國人自己罵美國人,不過還是可以思考
一下,美國製的資本教義真的有讓我們生活更美好嗎? 西方的民主(骨子裡是資本主義)
有讓我們公共問題變得更有效率嗎? 貿易自由開放對於大多數的人是好的嗎?資金自由
進出,可是勞工不能自由進出阿,產業出走,台灣的勞工不能跟過去阿,爽的只有老闆而已
,外資進來只是貪圖22K或更低的勞動人口,那不就是跟非洲的剝削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