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40203/337678/
進入2014年,久違了的選舉又要開始了,媒體上,私下裏,關於選舉的話題又開始多了起
來。而關於年底的臺北市長選舉,我看到的無論是平面媒體,還是電子媒體的討論,以及
私下聽到的討論,幾乎都是圍繞著柯文哲要不要入黨啊,馬英九會不會讓連勝文選啦,或
者兩黨如何催出自己的基本盤啊等等政治策略來進行。
台北市明明有那麼多市政問題,我真的很少聽到關於具體市政的討論,很少有人願意比較
和討論一下哪些候選人的哪些市政建議,對臺北市和臺北市民更好。說來說去,大家不是
在選市長,是在選藍綠。
真可悲。
說可悲,是因為選顏色不選市政能力,似乎成了臺北市長選舉───也許是整個台灣的選
舉───的痼疾。我印象最深的是2006年的臺北市長選舉。那一年,謝長廷,郝龍斌,宋
楚瑜三個候選人爭奪市長寶座。坦率講,不僅是我這個觀選者,就是外界,大概也都不會
否認,單就市政能力而言,以宋楚瑜省長任內的勤政,謝長廷主政高雄市的政績而言,他
們應當比資歷尚淺的郝龍斌更強。但是選舉結果,郝龍斌大勝謝長廷,而老驥伏櫪的宋楚
瑜更是只拿到五萬多票。顯然,台北市選民對於政黨立場的考量大於對於候選人市政能力
的比較。這一次選舉,讓我真的相信了一句話:臺北市選市長,藍營隨便推誰出來都會贏
。
但是仔細想想,這個大家都承認的事實,難道不是很可悲的嗎?臺北市號稱首善之區,臺
北市民一向自詡市民素質最高,然後只要選舉一來,大家還是照樣以藍綠來作為投下神聖
一票的判斷標準,這麼多年了,沒有進步。我們想想紐約,每一次的市長選舉也很激烈,
但是今天回顧起來,我們都會想到朱利安尼在治安問題上的雷厲風行,想到彭博任內不顧
外界抗議而整頓交通,新任市長白思豪的社會左傾政策;我們甚至也會津津樂道他們的個
人風格,包括白思豪的多元家庭。但是,沒有多少人會聚焦在這些市長的政黨背景,去討
論他們是共和黨的人還是民主黨的人。在一個民主化更加穩定發展的社會中,政黨背景的
色彩越來越淡化,而政策主張和候選人的能力越來越成為選民最在乎的事情。而目標也是
成為國際化大都市的臺北市呢?
我沒有在討論候選人,候選人到了提名結束,進入選舉日程之後,一定都會提出洋洋灑灑
的競選政見。這些政見一旦當選之後是否會履行也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我針對的,是媒
體和選民。選舉中,有多少媒體會大幅度報道候選人的市政政策?選舉後,有多少投票了
的選民說得出來他們選出的市長的具體政策主張呢?沒有。無論是媒體,還是選民,他們
不在乎候選人的政見,而比較在乎的是候選人的政黨立場,以及他們的參選在政治權力鬥
爭中的影響。可是明明,市政能力關係到的是選民未來若干年的切身利益,但是選舉一來
,大家似乎對這些都不管不顧了。怎麼會這樣?!
我不是選民,我僅僅是一個長期住在臺北的觀察者,但是我能親身體驗到,臺北的市政還
有很多可以值得檢討的地方:我住的地方不遠就是花博所在地,那麼大的地方現在利用價
值很低;松山機場的飛機起降日夜轟鳴,到底要不要遷移走?已經有了小巨蛋了,是不是
還需要大巨蛋,讓臺北市繼續擁擠堵塞?
臺北市長選舉就要開始了,媒體和民眾,可不可以更關心一些這些問題?可不可以選出一
個更能解決這些問題的市長,而不管他是藍還是綠呢?我沒有信心但仍有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