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pt.cc/gen.php
當老師們不再沉默(張茂桂)
2014年02月13日 更多專欄文章
本月5日上午,天空飄著細雨。教育部門口集合了將近40位高中公民與社會科老
師以及聲援者,他們抗議黑箱作業,強行通過一份幾乎是沒人完全看過的「課
綱」修訂草案。他們為了教育下一代了解什麼是程序正義,什麼是「行政程序法
」而呼叫「部長出來!」要幫教育部長上公民課,這確實是「教室翻轉」,難道
不會讓大力推動「公民教育」的教育部,感覺顏面無光嗎?
但社會大眾可能至今還不甚明瞭,為何這是公民老師跳出來質疑的程序正義問題
呢?原來,把地理、國文、公民與社會科綁在一起調整,甚至揚言以後要把健康
教育其他科目也加入,剛開始都是為了強化此刻對於歷史課綱進行調整的正當性
。歷史教育內容調整應該才是這一次調整的真正「禮物」。
近乎突襲完成審查
回顧第一次類似的衝突,在1989年的國中「鄉土教育」設置而引爆,接著如在19
96年的「認識台灣」課程,而最近則起源於杜正勝通過的所謂「去中國化」的99
課綱衝突。這一衝突使現行歷史課綱延遲了2年,到101年才在不斷折衷下勉強完
成。
孰不知戰火並未因此停息;由於教科書必須根據課綱編寫,衝突就繼續下去到新
教科書的審查機制與審查作業過程,而在一綱「多本」的大旗下、多元史觀的教
科書得以繼續佔有市場,這讓一些人感覺非常「刺眼」;為了要「大一統」歷史
教育,終於導致了現在要「大動課綱」的釜底抽薪之計。
但與事者都知道只單純為歷史課綱而進行調整,其正當性實過於薄弱,因此,第
一,必須將整個社會領域,甚至國文科也拉進來,也才「有效」;第二,必須宣
稱是「微調」;第三,要界定是合乎《憲法》與否的問題才能「檢核」;第四,
過程一定要由小圈子主導,嚴加保密且不讓社會多元意見有任何表達機會。而最
後就是選在學期結束前夕,用近乎「突襲」的「跑程序」方式,在十個工作天之
內完成公聽與審查。這真真是台灣教育課程發展過程中前所未見的黑暗頁。
事後發現,除教育部內的極少數人之外,普遍沒有人知道教育部存在這樣一個秘
密的「檢核小組」。而這個「檢核小組」實質上並不只是在「檢核」用語,它同
時還要進行課綱的思維、進行國族教育的邏輯理路的大調整。
程序不公醞釀風暴
教育部後來宣稱「一切按照程序」,原本想利用體系內的「學科中心」、「高中
課務工作圈」兩個代表高中老師意見的基層組織為自己背書;但現在,這兩個基
層組織都先後撇清。而官員的「沒有被徵詢的只是少數老師」的說法,更讓老師
們憤怒。
公民老師們在網路上集結,相互核對事實,發現教育部一直在對社會大眾隱瞞,
還用了各種方法來妨礙教師們的參與,而所透露的公民課綱的黑箱調整,不論範
圍與內容都很荒誕,都遠超過了《憲法》用語的檢核,更加封閉、保守與「反」
公民教育。有正義感的教育職志者,在網路上很快形成行動網絡,一場以教師為
主體的公民社會行動儼然誕生,而因為「程序不正義」引發的風暴,正持續發展
中。
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