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的台灣,工商業尚不發達,當時一般民眾普遍生活仍赤貧,
所得依然不多,連過日子都很勉強,中產階級亦很少,但極有錢者亦有,
比方說家有恆產者-如台灣什麼幾大家族啦,大陸遷台的企業家啦,
以及日據時代就在台灣發跡的企業家族啦,再不就是戰後的少數新興企業創業者,
如王永慶等,再不就是所謂外省權貴階級,由於當時尚處戒嚴時期,
政策諸多限制,加以國際景氣亦非很好下,底層想要翻身並不容易,
因此呈現的是L形的財富與所得分配(中下層得以翻身已是80年代起的事)
現在的情況跟70年代也有類似地方,意即中產逐漸消失,
小富階級也因為一些因素紛紛落入中產甚至中下階級,
底層階級當然就更慘了,反而是大富者所得與資產不斷增加,
階級流動較70年代更加不易,未來的台灣財富與所得分配不會只呈現M型,
恐怕會呈現如70年代般的L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