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kazehayakamito.pixnet.net/blog/post/109447709
從民國七十年代末期開始,臺灣社會就歷經劇烈政治、經濟、社會層面的變動:解嚴、
解除報禁、黨禁、開放大陸探親,市民社會的雛形正在逐漸形成,民間活力四起、各種社
會運動蓬勃發展。民眾開始敢於說出在過去30多年威權統治下,以往不敢說的話,一時之
間社會、街頭運動,長期以來各種不滿與反對聲音,似乎都在這時間點爆發出來。臺灣各
地瀰漫著一種騷動隨時而出、不安於室的氛圍。這股澎湃、新生的風潮,自然而然地也蔓
延到校園內,使校園成為聚積社會能量的一個重要場域。
然而,相對於社會力的蓬勃發展,政治上的種種改革,卻似乎永遠追不上民眾的要求
,形成社會變革速度高於政治變革速度,形成一股落差讓人民出現不同的聲音。民國79年
是總統改選的年份,但國民黨內部主流派和非主流派之間相互對壘,你來我往,上演了一
幕幕宮廷鬥爭大戲,而這兩派之爭又因為主流大多為本省人、非主流大多為傳統黨國人士
,而牽涉敏感的「省籍問題」,史稱「二月政爭」。趁著國民黨內鬥,作為名義上的最高
權力機關國民大會開始試圖擴張權力。就在同年3月13日,遷臺四十年來從來未曾改選過
的國民大會,又自行通過「臨時條款修正案」,將民國75年所選出的增額代表任期自肥延
長為9年,創下國會議員自行通過延長任期的惡例。
按照國父孫中山的憲政想法,他將國家職權部門分為: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監
察院、考試院,是為五權分立,作為國家元首的總統則超脫五權之上,但是在總統之上還
有作為政權機關的國民大會,掌握:制憲、修憲、選舉彈劾總統的最高憲政之權。事實上
直到民國35年才選舉了第一次國民大會,而民國38年政府轉進臺灣之後,將在大陸的政府
、民意機關全部搬到臺灣。但因為中國大陸地區淪陷,不可能辦理補選,為保持中華民國
代表中國的合法性,政府制定了臨時條款、通過釋字第31號,使得這立法機關如國民大會
、立法院、監委等無法改選,直到民國58年才陸續開放增額補選,但國民大會和立法院的
大多數席次都沒有全面改選過,冠上中國法統的帽子便可以久居其位,讓一票一票選出來
的增額立委很是不爽,形成了所謂萬年國會的局面。而立法院和國民大會裡大部分是8、
90歲的老人,常常可以看到一堆快不行的老人吊點滴、帶尿壺到議場開會的可笑情形。最
可笑的就是該年有記者訪問國大,總統要投誰,居然還說支持蔣經國,在陽明山中山樓的
「山中傳奇」,真的是政治上笑料的一絕了。
在這種情況下,各地各界對國大代表一連串擴權牟利的行為,不但開始感到不耐,同
時也開始展開抗議,「罷課、罷稅、抗稅」的呼聲四起。由於民進黨黨主席黃信介及國代
赴總統府請願,遭驅離毆辱而有升高抗爭強度的趨勢。民國79年3月16日,9名臺灣大學的
學生到中正紀念堂前靜坐抗議,拉出寫著「我們怎能再容忍七百個皇帝的壓榨」的白布條
,為「三月學運」揭開了序幕。
3月16日由於學生選擇的靜坐地點在集會遊行所禁止的博愛特區中,靜坐者面臨了可
能被警方驅離的狀況。於是,一些學運份子、社運份子、以及媒體記者,在知道這個消息
後立刻前往支援,在寒風中一直撐到第二天早上,廣場的指揮中心成立,三月學運度過了
最危險的一個夜晚。
3月17日由於媒體的報導,3月17日的傍晚已有200多名學生進駐廣場靜坐,臺大自由
派學者並於同日發起「柔性罷課」,宣佈自19日起一週將上課地點改在中正紀念堂廣場,
並定名為「民主教育周」。由於各級議會與社會團體自16日起,就陸續發表「聲討國大」
行動,國民黨政爭已拓展成全民各階層的動員,在媒體持續披露廣場靜坐消息下,17日在
學生靜坐現場旁圍觀的群眾,已迅速突破2000人,廣場儼然成形,並持續成長。學生們更
是打出了:「大會老賊,中國毒瘤,至為可惡,正好除掉」的標語。
3月18日,廣場的靜坐運動已快速發展成全國性的學運份子串連活動,參與靜坐示威
的大學生已達數千人。當天下午,甫成立的民進黨發起造勢大會,動員數萬群眾在廣場大
門旁邊進行演說,主軸在於聲討國大。廣場之學生自治領域,表現出超齡的政治運作,以
和平理性態度,擴大靜坐的參與,依共同討論來形成決策共識,發表《廣場通訊》與社會
進行對話,並進行自我教育與組織的工作。靜坐廣場與圍觀聲援的民眾間以繩索區隔,在
廣場決策委員會表示要以「自主、隔離、和平、秩序」的四大原則來進行廣場抗爭時,三
月學運用自主的邏輯,宣示了學運成為獨立自主的社會力之一。(有沒有人要把他們跟動
物農莊、蒼蠅王下的大腸花學運作對比?)
也是在這一天,在由學運團體所組成的校際會議上,學生們正式發表了三月學運的四
大訴求:
解散國民大會,重建一元化的國民大會制度。
廢除《動員戡亂臨時條款》,重建新的憲法秩序。
召開國是會議,全民共謀體制危機的解決。
提出民主改革時間表,呼應民意的潮流。
3月19日,在學運團體、學生自治組織與教授的集體動員下,廣場人數爆增。上午10
時,10名廣場靜坐學生發起絕食抗爭,絕食聲明中要求總統李登輝與行政院長李煥於21日
前答覆廣場四大訴求,將道德張力推向高峰。當日傍晚,廣場學生已突破三千人,晚間11
點,校際會議通過「野百合」為三月學運之精神像征,因此此次學運又稱「野百合學運」
。
3月20日,廣場靜坐的學生已超過五千人,決策委員會決定由原來七名擴增到十二名
。面對總統大選的前一天,全國目光焦點均聚集在廣場,學生的壓力越來越重,而在社會
力表態上,各級議會均派代表前往探視學生,但基於超黨派原則,沒有政治人物得以上臺
發言。總統府則發出新聞稿表示,李登輝總統已決定召開國是會議,以處理憲政體制與政
治改革的問題,並訂定改革時間表。這是統治者對三月學運之四大訴求首次的正面回應。
代表軍方的參謀總長也公開肯定學生的抗議是愛國行動,並建議學生儘早結束靜坐行動。
這是軍方首次對學運公開表態,雖然是肯定,但是也令人嗅出不尋常的氣味。稍後,警政
署、教育部、各校校長開始呼籲學生盡速返校上課。
3月21日,當選第八任總統的李登輝決定於下午3時,在總統府接見53名學運學生代表
。雙方達成共識,李登輝承諾加快民主化,國會全面改選等決定。學生代表在與總統李登
輝會面後回到廣場,廣場上的學生在看過雙方會面的錄影帶後,進行分校討論,以決定是
否要結束這次抗爭。最後,校際會議以22:1的壓倒性投票數,決議於22日早上宣佈撤離
中正紀念堂廣場。
至此臺灣政治史上的野百合運動落下帷幕,很快李登輝召開會議,與各方達成了終止
動員戡亂時期」、「回歸憲法」、「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修憲採取一機
關兩階段方式」、「修憲以《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名之」等共識,並一一透過法定體
制逐一落實的決定,並決定民國81年國會全面改選,以前選舉的老代表全部退休,這也標
誌著萬年國會的終結。(但主要還是透過大法官解釋第261號對第31號解釋作變更,才具有
改選正當性)
然而在這一次運動中,李登輝不僅僅看到了臺灣社會對於國民黨政府的不滿,他也感
覺到這股力量是可以為他所用的,所以有人認為李登輝接見學生代表,是一種非常親民、
廣聽民瘼、察納雅言的開明作為,我深深的不以為然。因為他們都具有一個共通的敵人,
也就是那些在國民大會和立法院中尚有一定實力的非主流派,李登輝正好利用了這次改革
借力使力,增加自己在民間的聲望,對非主流派施家輿論壓力,將那些反對他的老代表們
退職,利用民選的方式換上自己的人馬,來度過這段政治生命最大的危機。這次學運誠然
促成了國會全面改選,加強政府統治的正當性,但又有多少人想過其對於國家的負面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