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supa64 (淳樸商人)
2014-04-11 02:09:33來源:吱吱最不愛的BBC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taiwan_letters/2014/04/140410_twletter
_taiwan_media_limited.shtml
台灣來鴻:台媒被指缺乏國際觀挨批
商業新聞台受制結構因素和利益考慮,導致內容充斥膻腥色和荒謬事件,公廣集團或許可
以解決部分問題。
台灣商業新聞台的報導質量屢受詬病,這一次更引起了外人的注意。美國《外交政策》雜
誌(Foreign Policy)2月底發表專文批判台灣媒體之後,新聞台水平低落的現象,再度
成為台灣社會熱烈討論的話題。
《外交政策》網絡版刊登曾在台灣工作的記者福克斯(Chris Fuchs)討論台灣媒體的專
文,內容指出台灣的新聞自由是亞洲第一,但從外人的眼光來看,台灣媒體過去幾個月只
關心兩件事:黃色小鴨爆炸以及台、巴混血兒吳憶樺坐捷運、吃餃子與女主播親熱。
濫用新聞自由
福克斯在文中指出,台灣媒體濫用新聞自由、煽情媚俗而且內容低劣,把閱聽大眾變成殭
屍。
十幾年來,台灣媒體以麥克風堵到受訪者臉上、百無禁忌、內容聳動與媚俗而惡名昭彰。
福克斯也批評台灣新聞台談話性節目中的名嘴使用骯髒的字句。
不僅如此,福克斯同時引述新聞學者楊艾俐女士的談話,指稱台灣媒體缺乏國際視野,「
國內的車禍比世界大事重要」
福克斯認為,除非大眾改變消費習慣,對於爛新聞「拒看、拒點閱、拒轉載」以迫使媒體
改進,否則台灣的下一代只能繼續忍受腦殘式新聞的轟炸(bombarded by brain-dead
news)。
有趣的是,台灣新聞台的亂像,卻吸引了其他華人社會觀眾的目光。例如,新聞台的政論
節目邀請時事評論者批判時政,點名批判政府首長,辛辣程度破表,常常吸引到訪的中國
大陸觀光客晚上在飯店客房內收看。
有人認為,台灣媒體沉淪和香港《蘋果日報》2003年進軍台灣市場有關,《蘋果日報》把
低俗的小報報導手法帶進台灣,新聞台為了吸引觀眾的目光,有樣學樣。
但是,進一步觀察,似乎還有更深層的問題。
若從台灣新聞台缺乏國際新聞來看,其中有結構性的因素,也有商業利益的考慮。
結構性因素
台灣人口2300萬人,卻有7家24小時新聞台(另外還有5家早、中、晚固定時段播出新聞的
無線電視台,以及在特定時段播出新聞的有線台。)看看其他國家的現況:美國約有3億
人,全國性24小時新聞頻道新聞台只有CNN和FOX;日本人口1 億3000萬人,沒有任何24小
時新聞台。
若從人口和新聞台的比例來看,台灣新聞台的數量明顯偏多,可見競爭之激烈。在各台小
本經營的情況下,資源明顯不足,財力和人力兩缺,只能在雞毛蒜皮的生活瑣事上打轉,
根本無力去採訪和論述全球政經要聞。
以致,台灣新聞台駐在全球各地的特派員少得可憐,只能象徵性駐點在東京、紐約、倫敦
等地, 新聞台播報內容主要還是仰賴歐美新聞台和通訊社提供的新聞,經過翻譯之後直
接播出,省時省力更省錢,當然也就隨之複製了歐美國家的新聞觀點,缺乏台灣自身的觀
察角度,也就難以吸引在地的觀眾。
還有部分人士認為,台灣不是聯合國的一員,世界許多國家並不承認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
,導致台灣無法參與國際組織,台灣民眾沒有參與感,以致對外界事務缺乏興趣。
這樣的觀察和推論似乎言之成理,因為國際新聞就是國家觀點的呈現,台灣在國際事務上
缺席,也就很難呈現出本身的觀點,新聞媒體只好照本宣科,傳遞美國為主的西方論述。
畢竟,台灣長期以來一直都是美國陣營的一員。
既然如此,大眾慢慢就會對國際新聞產生一種「事不關己」的心態,最後只關心身邊的小
事。既然大眾興趣缺乏,新聞台播放國際新聞的意願就更低了。
商業利益考慮
由於台灣市場小,各家新聞台必須搶食有限的廣告營收,才能存活下去。因此,收視率成
為各家新聞台的產制考慮, 這樣才能爭取到較多的廣告預算。
在此情況下,新聞台受收視率支配,吸引觀眾的目光成為新聞台首要之務,嘩眾取寵也不
足為奇。只要能衝高收視率,財源就滾滾而來,成為新聞台的商業運作邏輯。
所以,台灣新聞台八卦新聞多,可說是基於商業利益的考慮。這也是近來新聞節目走向綜
藝化的原因之一。尤其是談話性節目已變成一種「表演」,失去傳達新聞本質的真諦。更
嚴重的是,這已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由此觀之,新聞台、收視率和廣告三者之間,已形成綿密的商業關係,左右了報導的內容
。
公廣集團
在商業電視台受制市場法則的情況下,如何解套?台灣政府目前力推公廣集團(Taiwan
Broadcasting System、TBS)。公廣集團的設立是來自傳媒市場失靈、政府介入的概念。
在「看新電視、看好風景」口號下,公廣集團是台灣目前唯一的公共媒體事業群,目前旗
下有公共電視台、中華電視公司、客家電視台和台灣宏觀電視等四個成員,未來發展以英
國BBC、日本NHK和美國PBS等國際知名公共媒體機構為目標。
為了擺脫市場法則的羈絆,公廣集團的經費來源包括政府捐贈、企業贊助和個人捐贈等,
希望以公共服務為目的,從公眾的角度出發,提供滿足公眾需求和必要的內容。例如,公
廣集團可以在人力和財力不虞匱乏的情況下,建構具有台灣觀點的國際新聞,讓大眾有更
多的選擇。但是,如何避免「叫好不叫座」,則是新的挑戰。
自從台灣第一家電視台「台灣電視公司」於1962年由第一夫人蔣宋美齡女士按鈕開播以來
,台灣電視產業如今已走過半個世紀,其發展始終是台灣社會的熱門話題,畢竟傳媒不是
一般產業,而是扮演民主社會中的「第四權」角色,攸關民主制度運作的良窳。
嘛,外國媒體寫台灣媒體雖然少了CNN全球化這更惡劣的批判,大體上也點出了台灣媒體的
缺點
沒有國際觀就算了 還敢集體扭曲新聞原意就真得很糟糕
作者: ckcheng2 2014-04-11 02:13:00
推!
台灣新聞問題其實大家都知道...可是小老百姓又沒辦法
作者: f78 (現實真是可怕) 2014-04-11 02:14:00
說得好,這一定是在說中天還有那些統媒
作者:
iefive (nomind)
2014-04-11 02:14:00有意思,從市場角度切入論述媒體亂象
作者:
Hfy0920 (Hfy)
2014-04-11 02:14:00台灣新聞台主要目的不是用來播新聞啊.....
作者: f78 (現實真是可怕) 2014-04-11 02:16:00
台灣這麼小,開這麼多電視台,還有啥好報的
作者: f78 (現實真是可怕) 2014-04-11 02:17:00
還是學大陸新聞聯撥,給學生審一審有什麼新聞可以報就乾淨了
作者: t4lin (法爾藍斯) 2014-04-11 02:22:00
某報不是都在搞相親文嗎 三圍還順便刊出XD
作者:
Enter1942 (1942年的進入鍵)
2014-04-11 02:23:00有趣 咱怎麼覺得這篇比較酸? 搭配鬼故事一起服用好像話中有話?
覺得寫得很好~大範圍抓住台灣的缺失.(支支為何不喜BBC?
作者:
clautus (饅)
2014-04-11 10:46:00看到公廣集團就難過 公視被陳水扁搞爛到現在還救不回來...
扁扁到底有多少"不可說"的豐功偉業?(表示非常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