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在網路上亂晃
發現有一篇文章
請教一下這篇文章寫的真的會變這樣嗎??
版友們如何解讀這篇文章的內容
是危言慫聽還是確有其事
http://bonddealerbook.pixnet.net/blog/post/361445543
服貿設局-海西特區。
所有人都曉得馬政府之所以對兩岸服貿協議採取強硬態度的最大原因在於中國的強大壓力,不論馬政府與所屬國民黨的意識形態作祟,先來探討中國施壓的根本原因,我認為關鍵答案出在四個字:
海西特區
海西特區全名是「海峽西岸經濟區」,最早由中國福建省政府於2004年提出,直到2011年3月,中國國務院正式批准《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2011年4月8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全文發布《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就時間點而言是配合兩岸簽訂ECFA。
海西特區在哪裡?
1、福建省全境
2、浙江省的溫州、麗水、衢州三個市
3、江西省的上饒、鷹潭、撫州、贛州四個市
4、廣東省的潮州、汕頭、梅州、揭陽四個市
這幾個地區有什麼共同特色
與台灣的語言相通:除了講福州話與閩南話的福建以外,廣東潮汕地區乃客家族群大本營,江西那四個市乃中國華南最貧窮的地區之一
中國成立海西特區的原因
當然除了統戰因素,想把台灣納入所謂的福建經濟圈以外,最實際的因素,是想要吸引更多的台資去幫助中國發展海西特區。
福建的GDP只有一兆,在中國的省市當中只排名第十二大,和中國沿海幾個超大經濟圈如渤海灣、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相比,屬於相對貧窮落後,其相對發展的落後的原因當然不外乎:福建多山多丘陵交通不便、腹地狹小、沒有長三角與珠三角的龐大人口,長久以來自然落後其他沿海地區。長久以來自然無法吸引外資來此大量投資,無法形成產業群聚效應。
中國成立海西特區有其一石兩鳥的背景,除了以距離台灣近、語言宗教相仿來吸引台資來平衡中國內部的經濟發展以外,同時也企圖將福建打造成和台灣一模一樣的經濟體。
海西特區的現況
台灣企業經營以代工製造為主,著眼中國內需消費為輔,海西特區自然沒有太大的誘因吸引台商過去大量投資,畢竟商人不是笨蛋,換成我也寧可去擠長江三角洲或渤海灣,要不然也會到四川重慶去爭奪龐大的人口消費市場,所以幾年來台資負福建投資只能用裹足不前來形容。
此外海西特區中的部份浙江省包括溫州,現階段是中國房市泡沫最嚴重、資金最缺乏的地區。
服貿的陽謀
兩岸簽署服務貿易協議裡頭,中國對台開放的服務行業中,其中特別針對在福建投資列有特殊優惠或僅開放福建的項目,就高達十四項之多。
為何這次中國與台灣會先簽服務貿易協定,而非循國際自然貿易協定的慣例先簽訂貨物貿易呢?因為簽訂貨物貿易對中國而言,無助於海西特區的發展,二來,服貿一旦簽了,人與資金先過去海西,人與資金都到福建,製造業自然水到渠成不得不去福建投資。
尤其是這次服貿,表面上獲益的最重要的三個產業-金融、運輸與電子商務,中方只開放福建為其經營範圍,台資銀行只能在福建設立據點,福建以外的地區只能成立所謂的村鎮銀行,村鎮銀行只限定落後農村地區、中國東北、中國大西部與海南島。電子商務(包括遊戲產業),中國只開放台灣業者在福建省設立合資企業。運輸業方面,中方僅部份開放,多限制於福建省與部份廣東省,也就是所謂的海西特區。
而且台資銀行只能到全中國資金最緊俏房市泡沫最嚴重的海西特區去經營,中國想把部份房市泡沫的後遺症轉嫁給台資銀行的企圖心昭然可見。
海西特區的現況吸引不了大型製造業,所以只能透過服貿來吸引台灣的服務業,想要透過台灣經營中小企業的經驗來打造海西特區的特色-中小企業,中國的策略相當聰明,事實上整個海西特區的最何市發展的經濟模式就是中小企業,這從溫州的崛起便可瞭解。
海西特區一旦發展成功將對台灣的巨大衝擊
對台灣而言,可說是節節敗退,當年的珠三角吸引台灣製造業造成當年產業空洞化,韓國的崛起造成台灣耕耘品牌策略的潰敗,一旦海西特區利用台資複製中小企業的超大型聚落,台灣的中小企業恐怕會步上製造業的後塵,要嘛跟著去海西特區落地深根,否則只能在台灣坐困愁城。
中國當局刻意拉攏台商及台資進入福建,且藉由服貿表面上的讓利,就是要借台資的力量,協助中國拉升「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地位,幫助中國打造以中小企業為發展特色的海西特區。
先不論共產黨的統戰,一旦海西特區複製台灣中小企業模式後,吸納台灣大多數就業人口的中小企業也發生磁吸效應,對於台灣的就業市場的衝擊,已經超出我所能想像。
面對這種困境我只能用打油詩來聊藉自己的憂慮:
無欲則剛、有慾則昇。
WEGO SEX or WEGO PEACE?
服貿騙局、海西特區。
學生加油、台灣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