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 馬英九總統 臉書分享:
昨天(14日),在美國環保署署長麥卡馨(Gina McCarthy) 女士的
共同見證下,我國正式宣布成立「國際環境夥伴計畫」,將攜手把我
國的成功經驗向全球夥伴分享。
麥卡馨署長此行是14年來第一次有美國閣員級官員訪華,代表我們六
年來恢復中華民國與美國高層互信的努力,已看到成效,對雙方關係
的重要性自然不在話下;另外,我也用一個小故事,向她說明臺北市
如何在2000年開始,以「垃圾費隨袋徵收」帶動垃圾減量及資源回收
的全民運動。
2007年,美國華盛頓郵報刊載了一篇「我在臺北學到的『垃圾功課』」
(What I Picked up about Trash in Taipei) 的讀者投書,曾來臺
灣留學的茱莉亞.羅絲(Julia Ross)小姐寫到,她來臺灣後學到的
第一件事是如何「倒垃圾」:首先到便利商店買專用垃圾袋,裝入垃
圾,然後到巷口跟左鄰右舍一起等候播放「少女的祈禱」這首曲子的
垃圾車,大家把袋子丟進車斗內、把廚餘倒進車邊的桶中,不到30秒
就完成了。在臺北街頭,因此看不到垃圾,而資源回收,也越來越多。
有時,房東會協助新來的老外房客做「垃圾分類,資源回收」。羅絲
一位美國朋友的房東太太看到了他回收的垃圾後,提醒他:「你吃太
多糖果、太少水果了!」,這可把這個可憐的美國人嚇呆了!(我說
到這裡,訪賓哄堂大笑。)他第二天特別買了一袋橘子,並且剝下的
橘皮放在垃圾最上面,房東太太才沒再嘀咕。諸如此類的互動,也讓
倒垃圾成為外國朋友在臺灣最生動的社區經驗之一。
未到臺灣之前,羅絲自認只是一個半吊子的環境保護者,有了臺灣的
倒垃圾經驗,讓她體認到,一座城市的整潔,來自於每位市民對於垃
圾減量的責任;而這門功課,讓她覺得跟來臺學習中文有一樣的價值。
這篇投書,我請人翻成中文後,加以護貝,再送給臺北市每一位清潔
隊員,讓他們知道他們每天的工作,已經上了美國最著名的報紙之一
了。這是對他們貢獻的最高禮讚。
聽完這個小故事後,麥卡馨署長也表示在美國也僅有少數社區能做到
「垃圾不落地」與「垃圾費隨袋徵收」,對於我國的市民能夠遵守這
樣的先進措施感到折服。而我國透過垃圾回收與減量措施,讓每人每
天生產的垃圾量從最多1.1公斤降至0.38公斤,減少了66%。
我們在垃圾減量的成就,凸顯出大家同舟共濟、展現公民責任的正面
意涵;同樣的,我國身為地球村的一員,面對氣候變遷帶來極端災害
的共同挑戰,縱使我們並非「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與「京都議
定書」等國際公約的締約國,我們仍然依據這些國際公約向國際社會
做出了分年減碳的具體承諾,努力實踐。我們的排碳量,從2007年
276百萬噸,減為2011年的264百萬噸,占世界總量,從接近1% 、降
為0.84%。5年來,我們能源使用效率每年成長2%以上,幾乎年年都
有進步。最後,也希望透過這次臺美合作的升級,讓我國在區域、甚
至是全球上,繼續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
馬一啾你忘了向國際炫耀最重要的一件事:
在台灣連暴民和黑道都會做資源回收唷0.<
啾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