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 經濟學人:日、德廢核結果…大量燒炭

作者: tsgd   2014-04-22 08:15:45
【聯合報╱編譯任中原/報導】
2014.04.22 03:16 am
圖/聯合報提供
據經濟學人雜誌報導,自從日本三年前發生福島核電廠災變之後,日本及德國相繼訂定「
廢核」政策;但結果卻是兩國大量「燒炭」,增加燃煤電廠的發電量,使二氧化碳及其他
化學物質排放量增加,不但使「溫室效應」惡化,加速氣候變遷,而且燃煤電廠的輻射排
放量比核電廠更高。
經濟學人以「何其不幸,煤炭將成未來燃料」為題指出,由於煤炭既便宜,又容易取得、
運輸及燃燒;而且蘊藏豐富,以現在的消費量計算可以供人類使用一○九年。而且煤炭大
部分都蘊藏在政治穩定的地區,並有許多可靠的賣家供客戶選擇。
其他燃料大都受到國家及卡特爾的干預;但使用這種燃料的產業,包括取暖、發電及冶金
,都相當有力,因而能壓低價格。這種燃料曾經帶動工業革命,現在又讓一些貧窮國家有
了致富的機會。
經濟學人指出,燃煤的確優點多多,但只有一項小問題,就是太髒。開礦、運輸、貯存及
燃燒時都會產生大量廢物。不但地下礦坑令勞工無法忍受,而且工作環境危險;即使是在
地表就能開採的煤礦,也會造成土壤流失及耗盡水源。運輸更會帶來嚴重的環保問題。
燃煤消耗量增加,使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造成地球暖化與氣候變遷,海洋變酸;燃煤也
產生二氧化硫,使建築物疏鬆,且傷害肺部;另外還會釋放出多種有毒化學物質。燃煤電
廠釋放出的輻射物,基至超過核電廠;這些微小卻致命的物質。以單位發電量計算,燃煤
電廠造成的死亡人數超過核電廠,更超過燃油電廠。
但貧窮同樣要人命,而且經濟成長減緩會讓政治人物付出代價。過去廿年來在環保上的努
力,只使全球煤業稍稍節制。儘管美國頁岩天然氣空前繁榮,但據能源資訊局預估到二○
四○年時,全美百分之廿二的發電量仍來自燃煤(目前為百分之廿六)。國際能源總署(
IEA)預估,如果各國不改變政策,到二○一七年全球燃煤的重要性將趕上石油。中國
雖因為逐漸富裕,開始抑制燃煤用量,但如印度及非洲國家正彌補空缺。
另外美國的天然氣熱潮,也迫使煤礦業者對外尋找新市場,全球煤價因而重挫。目前德國
燃煤電廠的平均發電成本只有天然氣電廠的一半。在這個最重視綠能的歐洲國家,燃煤卻
大行其道,實屬矛盾;德國用骯髒卻便宜的褐煤所產生的電量達一六二○億度,是兩德統
一以來的最高峰。日本福島核災後,也轉用燃煤發電,政府四月十一日通過的新能源計畫
更加重燃煤在長期電力供應上的地位。
全文網址: 經濟學人:日、德廢核結果…大量燒炭 | 綠再燃核四戰火 | 國內要聞 | 聯
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4/8627700.shtml#ixzz2zZKCfAy9
Power By udn.com
====================================================
來看看藍綠都愛用的經濟學人XD
德國風力發電是很努力發展,但別忘了人家是位於西風帶,有穩定的風場
但結果呢...主力仍是廢核燒炭
即便是便宜的煤炭,德國人電價依舊持續攀高
我們皇民的祖國更是進入連續第三年貿易逆差
呆灣選擇其實不多
要嘛褲帶捏緊大漲電價,用著「其實更毒」的火電
要嘛老老實實用核電 還能少漲那麼一些
唉...每過一段時間就得重彈這些老調 真的是夠了
還不只能源議題
遍地烽火
有夠考杯!!
作者: lave2002 (無相 b)   2014-04-22 08:18:00
重工 不可信!
作者: antiabian (強勢回歸─比企谷八幡)   2014-04-22 08:18:00
少補一句,德國產煤、可以跟鄰居買核電
作者: shun01 (老胡做13年,青沼瞬活14年)   2014-04-22 08:21:00
有興建核五的可能性嗎?
作者: antiabian (強勢回歸─比企谷八幡)   2014-04-22 08:22:00
核四立刻改名為核五,問題就解決了
作者: tina1007 (L'appernti sorcier)   2014-04-22 08:22:00
見光死了 但核二核四可以追加機組
作者: tsgd   2014-04-22 08:22:00
核五? 我認為核武可能性還比較高呢XDD
作者: zainc (念湘)   2014-04-22 09:00:00
結果政府推行中秋節禁烤肉,跟發電廠一比根本滄海一粟,幹~
作者: zainc (念湘)   2014-04-22 09:01:00
還我中秋節烤肉來~
作者: deann (古美門上身)   2014-04-22 09:10:00
興建核五蓋在苗栗 劉政宏應該會很歡迎 這是大投資大建設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