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回答三個問題:
1. 在維持現狀的情況下,核四不商轉,台灣會不會缺電?
2. 如果1.的答案為肯定的話,從那一年開始缺電?
3. 如果1.的答案為肯定,且核四不商轉,為了不缺電,什麼時候要採取行動?
要回答這些問題,要看台灣電力的備用容量率。
以煮飯來比喻,備用容量相當於,你家裡除了三餐煮飯的量以外,還有多少存糧。
如果這存糧是零甚至是負的,就代表你會餓肚子(缺電)
而備用容量率就是存糧與三餐用量的比率
備用容量率的定義:
備用容量率=(系統規劃淨尖峰能力-系統尖峰負載)
÷系統尖峰負載 ×100%
http://stpc00601.taipower.com.tw/loadGraph/loadGraph/main/load-today.html
備容率下降到一定程度,代表電力供應更脆弱,
你必須要把電力從台灣各地傳來傳去,所以就有中電北送這回事。
更脆弱的電力供應也常導致你必須用更高價的發電方法來供電,比方說燃氣。
(就像是家裡快沒存糧,導致你把之前買的冷凍帝王蟹拿出來充飢,
但其實可能吃滷肉飯也有相同飽足感。)
備容率要多少才安全呢?可以從歷史數據來看:
從圖中可以看出,備容量到10%以下台灣就會發生限電
http://stpc00601.taipower.com.tw/loadGraph/loadGraph/SpinningReserve.html
所以要確保供電安全,至少要有10%的備容率
台灣2013年的備容率是17%
台灣每年用電量增長2~3%之間(以下用2%來算)
也就是每年備容率就會自動下降2%
(在最理想的情況下,經濟部有一個用電成長1.4%的數字,這是在
『在不計成本及代價採行全面性、強制性節能規範假設情境下』算出的,
你可以看看你對這些不計代價的措施接受度有多高)
http://ppt.cc/fp9S
備容率降到10%就有點糟,降到0根本就完蛋了。
所以正常來說,台灣要不停的蓋電廠增加發電容量來補充
以近台灣幾年增減的發電機組來看。比方說核一廠一號機,
年發電量50億度,佔目前電力用量2%,2018退役
我寫作
核一一號機 50億度 2018 2%
以下把它們一一列出
(注意:這裡所有數字都只有1到2位有效,
你有興趣可以把它查得更正確,但是我可以告訴你結論是一樣的)
退役
核一一號機 50億度 2018 2%
核一二號機 50億度 2019 2%
核二一號機 75億度 2021 3%
核二二號機 75億度 2022 3%
核三一號機 90億度 2024 3.5%
核三二號機 90億度 2025 3.5%
協和一號機 50億度 2015 2%
協和二號機 50億度 2015 2%
協和三號機 50億度 2015 2%
協和四號機 50億度 2015 2%
商轉
核四一號機 100億度 2015 4%
核四二號機 100億度 2016 4%
林口一號機 70億度 2016 3%
林口二號機 70億度 2017 3%
林口三號機 70億度 2018 3%
通霄一號機 70億度 2016 3%
通霄二號機 70億度 2017 3%
通霄三號機 70億度 2017 3%
大林一號機 70億度 2016 3%
大林二號機 70億度 2017 3%
所以用最簡單的計算法,
(你可以用更精確的計算法,但還是老話,結論是一樣的)
以核四不商轉來說,備容率變化:
2014年 17-2=15%
2015年 15-2-2-2-2-2=5%
2016年 5-2+3+3+3=12%
2017年 12-2+3+3+3+3=22%
2018年 22-2-2+3=21%
2019年 21-2-2+3=20%
2020年 20-2=18%
2021年 18-2-3=13%
2022年 13-2-3=8%
(勘誤:感謝ca1123指正計算錯誤,與mirce指正協和電廠即將除役)
來看2021就會限電,不是貴的問題,而是沒有電。
以上林口通霄大林幾個都是更新現有電廠,比較快,只花四五年。
新蓋火電廠要花約七八年,還有地方抗議的問題。
也就是說,2021-7=2014
現在就要開始蓋才能躲過限電。
結論:對一開始的三個問題:
1. 在維持現狀的情況下,核四不商轉,台灣會不會缺電?
2. 如果1.的答案為肯定的話,從那一年開始缺電?
3. 如果1.的答案為肯定,且核四不商轉,為了不缺電,什麼時候要採取行動?
答案是:
1. 會
2. 2021年
3. 現在就要(開始蓋新的電廠)
另外個人意見:
馬囧無論如何兩年後就滾蛋了,但是台灣人在那之後還是要用電。
希望大家用認真的態度考慮台灣的電力問題。
本文開放自由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