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在FB看到有人轉貼這篇教授的文
我認為講得很好,可以給大家看看
=======================================
新公民反對運動與「台灣悲劇的道德意義」
【包淳亮/中國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台灣)】
網路上曾有文為劉禪翻案,指其有一些優點,包括能夠正確的判斷國際形勢、並且採取有
效「不武」以降低衝突可能導致的損害,以及能夠在投降後保持正確的姿態,避免了李後
主之類幽怨情懷帶來的殺身之禍。對於特定時空的特定人群,劉禪是個好榜樣。
最近的兩個月,台灣的天空已經被反對的號角所充塞。從反服貿運動到反核運動,領軍者
們具有與劉禪恰好相反的特質;他們作為具有強烈台灣自主意識的「新公民」,呈現了大
無畏的精神。他們的言行包括反中國、反中華民國體制乃至於反美,例如林飛帆21日在「
面對歷史,無可迴避的責任」一文中稱,「我們這個世代,一邊面對著全球化的衝擊、新
自由主義邏輯的強勢主宰、自由貿易的霸權思維宰制;同時也必須面對崛起中的中國正在
透過各種力量進行對台灣政治、經濟、社會的全面性滲透」;陳為廷發表的「轉守為攻
出關播種」聲明全文,也指出「我們徹底宣示了台灣人不願意受中國擺布的全民意志,也
打亂近年來中國、美國甚至日本等對於台灣問題私相授受的強權布局」,這些都是針對中
國與美國的宣示;反對中華民國體制的作為更貫穿始終,包括攻入立法院與行政院、拆除
立院匾額、國旗倒掛等。
新公民的反對運動,立足於台灣人出頭天的素樸意識,乃至於獨立建國的期待。「台灣人
」的國家「台灣國」尚未誕生,內部的中華民國體制,外部的美中強權壓力,都是台灣國
未能順產的原因。絕大多數學生支持「反服貿運動」,絕大多數學生也認定自己僅有唯一
的「台灣人」認同,可以說過去廿餘年的本土化已經順利達到預期的政治成效。雖然反核
運動由於與中國似不相干,反而與美國相關,似乎媒體未能將之渲染成更具有社會動員力
的事件,但由此引入的「公投」議題,仍具有相當高的台灣人民自我表達的意涵。面對這
樣的新公民,照說民進黨應該感到歡欣鼓舞,但面對激進化與長期化的運動氛圍,民進黨
反而可能感到戒慎恐懼,而國民黨卻不無可能見獵心喜。
連續的大規模的反對運動,使得陳水扁執政以來似乎與大規模社會運動告別的台灣,又回
到了解嚴初期。新公民運動宣稱爭取民主,彷彿廿餘年的民主化,包括所謂「執政黨二度
輪替」,都變得面貌模糊。馬英九一方面被視為軟弱無能,另方面被大量新公民運動參與
者戲稱為「暴君」;大概馬基維里能夠告訴馬英九他的錯誤何在:「君主如果必須在被畏
懼及被愛戴之間擇其一,被畏懼比被愛戴安全得多」,而當兩者都失去,統治將變得極端
困難。馬英九不被愛戴,更不被畏懼,所以各種挖苦譏嘲都傾洩而下;論語子張篇裡,子
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果如其然!
就此來說,不是新公民反對運動的聲勢浩大,而是他的對手太弱。如果細細思考,會感到
新公民反對運動本身也具有一種內生的自毀性。新公民的反對運動無有恐懼,那似乎是對
於社會秩序的天真信任。在廿餘年來的「非歷史」本土化潮流中,鴉片戰爭以來的強權壓
迫或者八年抗戰、國共內戰等的記憶固然都已難贏得台灣人的關注,日本經由兩顆原子彈
所得到的一些反戰立場也沒有進入台灣人的視野。台灣人的歷史、台灣人的記憶文本中有
著孤兒悲情,但是沒有身為媽媽的辛酸史;沒有中國宮廷戲的爾虞我詐,也沒有「信長之
野望」之類「皇國興廢在此一舉」的慷慨激昂。戰爭經常圍繞著台灣進行,但卻不是在台
灣進行;台灣也沒有經歷軍閥割據,沒有經歷暴民政治,沒有經歷任何大規模的衝突。台
灣是一個無的場所,一個幸福之地、小確幸之島。這個台灣,不知道該說是前現代的,或
者後現代的?
老一輩人對於政治與人性都感到恐懼,深知秩序建立之不易,因此對於運動的激進化、長
期化較易感到不安,但新公民卻對攻佔立法院之類舉措不以為忤。台灣的課堂中還沒有台
灣的台灣政治史,台灣人還沒有一套能夠進入內心的說詞,去真切認識到政治當中的惡究
竟為何?台灣社會真的包含一種「特殊材質」,能夠的讓在許多國家都被視為政治失序之
表象的「攻佔」行動,被轉變為清純的學生運動?這個「特殊材質」,或者特別的政治文
化的關鍵特色,又究竟是什麼呢?在這樣的政治文化裡,在立法院的黑箱中運作的柯建銘
、王金平等,究竟該被賦予什麼樣的價值?我們的政治善究竟出現了嗎?太多問題等待著
進一步的思索。
比較簡單的回答是,廿餘年來的去歷史化,已經使台灣人忘記了政治上的惡可能是什麼,
對於政治上的善也談不上可茲參考的記憶。我們的民主因此更接近前現代的,部落的、受
到人脈操弄的選舉民主,我們的反服貿與反核也更多是為了奪權。我們的民主幾乎是假的
,更多是具有形式的意義而非實質的意義。反服貿學生提出的審議民主只是口號宣示,而
不具有反思自身立場的作用;所提出的「人民民主」更是與北京的人民民主相呼應,都先
預設了「敵我矛盾」與「人民內部矛盾」之存在,預設了必須對某些立場加以排除。反核
也更多是立場的表態,乃至以純潔的聖人光環照耀政商勾結之黑暗,其中很少對話與說服
。人民民主不是自由民主,後者推崇「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而這種捍衛乃以同意自身可能錯誤為前提,是以求取真理與共同的極大的善為目的,不是
林濁水所批評的林義雄式的「聖人政治」,當然也反對造神運動。
如果忽視了中國的入侵危機,與美國的「諄諄教誨」,台灣還能夠勉強維繫民主的形式嗎
?台灣在國際政治上的一大作用,是美國和平演變中國的示範區;台灣的民主實踐必須具
有說服力,這個說服力包括政績表現,黨派之間的良性互動,人民對體制的信賴等;可是
從任何一個角度來看,台灣的民主都愈來愈顯得失敗而非成功,只不過由於台灣還是美國
的資產,美國媒體因此選擇性的忽視了群眾對國會的佔領,可以說仍對台灣有不忍之心!
但美國官員已直率表示對反服貿運動的不滿,中國也回絕了重新談判的企圖,其中已可感
到對台灣的鄙夷。對於美、中而言,台灣再次證明了自身是「一個不服從管教的調皮的小
孩」、一個「麻煩製造者」。而反核運動引發的公投問題,也足以令美中警惕。可以認為
,經歷這兩個月的擾攘,台灣的國際空間不會因此增加,反而可能更形萎縮。
當然,我們可以不必理會美國與中國的反應,而更應關注台灣人的反應!從反服貿到反核
,都伸張了「台灣人」的意志;對此,可以從吳叡人過往的一些闡述加以理解。台灣作為
他所說的「帝國夾縫中的弱小民族,或者被裹脅成為爭霸的棋子,或者在與自己無關的爭
霸過程中被獲勝的帝國吞噬。這是結構性的存在悲劇:沒有好人壞人,超越善與惡之外,
由強者與弱者共同演出的『無路可出』的悲劇」;因此台灣人得「更執拗地面向世界」,
蔑視美中的規制,而這就是「為自由蓄勢」。
回到開文的劉禪。國民黨早就以「不統不獨不武」表達了向劉禪學習的意願,而若非民進
黨也愈來愈似是扶不起的阿斗,新公民反對運動也沒有必要揭竿而起。在此,民進黨成為
傳統的惡的劉禪,而國民黨卻成了翻案後的善的劉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