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usaku:麵粉變化多,米粉變化少的原因是小麥和大米的分子鍵不同 06/24 10:02
→ yusaku:小麥分子鍵可以很長,所以加水後容易塑型,白米分子鍵短不 06/24 10:04
→ yusaku:塑形後還是容易斷裂。這也就是小麥變成人類作物後變成溫帶 06/24 10:05
→ yusaku:地區最強勢的作物的原因,因為採收後加工和保存容易多了。 06/24 10:06
→ yusaku:實際上池上關山農會和社區研發的米蛋糕還是得用小麥粉。 06/24 10:07
→ noonee:問個蠢問題 發不發霉跟分子鍵長短無關吧?可以長期保存 06/24 10:07
→ noonee:不用擔心發霉是因為溫帶地區大多沒那麼潮溼嗎? 06/24 10:07
相對於古代溫帶其他糧食(例如古中原盛產的粟),小麥還算容易保存。
最重要還是口感和容易加工直接把粟打趴,所以中原地區一引進發源於
中亞的小麥,原產的粟很快就被取代,只剩下不適合種植小麥的地區還
繼續種植。
副熱帶與熱帶多雨地區則是水稻占優勢。
同樣是溫帶作物的大麥、蕎麥磨粉後的分子鍵長度依然沒小麥好,加工
起來還是輸給小麥。
其實米也是有分子鍵比較長的粳稻(蓬萊米),不過這些是溫帶品種的。
拿到熱帶種植產量和品質還是有差,而且粳稻的分子鍵長度還是看不到
小麥的車尾燈。
地球上主要的產米區主力還是以短分子鍵的秈稻(在來米,泰國長米等)
,就單位面積能養的人口比來說,秈稻直接打趴粳稻和小麥。
玉米那邊也一樣,中美洲雖然有玉米粉當主食的傳統,但是玉米粉加工
還是輸給小麥粉,問題還是卡在玉米澱粉的分子鍵長度。
實際上現在的玉米粉加工食品還是得加入適量小麥粉以利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