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自國民政府來台後,一直保持強國家-弱社會的型態。
由政府主導各種政策、經濟發展計畫,使得台灣飛快的發展,由農業
小島蛻變為科技之島。但這種功能強大的政府卻也導致出一個凡事依
賴政府、形同散沙一般的貧弱社會,這大體上就是台灣的國家-社會
型態。
直到最近,嚴格來說是馬政府的後四年,卻出現一種詭異的狀況:國
家突然「不強」了,而非專業、無能力的少部分社會團體卻試圖主導
國家議題。像服貿議題來說,一個政府居然無法通過欲執行的法案超
過一年,這個政府還能稱得上「強」嗎?而和服貿無直接關係,甚至
應該是受益者的學生團體,竟然能代表工商界跑出來抵制服貿?其後
更是有許多「公民團體」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意圖影響政局、改變
國家政策,難道社會真的突然覺醒了嗎?
一般正常情況而言,社會如果能夠有和國家抗衡的能量,是件好事。
問題在於台灣社會真正的大多數依然保持沉默,出頭的僅為少數激進
份子,為了他們的特殊目的而與政府對抗,而並非為了全民之福。而
他們目前僅有的成就即為讓扮演領頭羊的強國家角色失靈,而型成一
種弱國家-弱社會的雙輸局面,整個國家失去了進步的動能,而陷入
原地打轉的泥沼。
幹,爛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