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經國擔任總統時,眾人都在期待在當時吹台青的風潮下,會由誰擔任副座,結果法學大
家戴炎輝居然在宣布人選時率先起立,但蔣隨後宣布由謝東閔出任,所幸身邊種人將他拉
住,才沒鑄成大錯。謝求公是半山出身的政治人物,也是當時吹台青的主力,他是彰化二
水出身,因不滿日本殖民統治而負笈大陸,回台後曾任台灣省主席,當時大家也認為他可
以順利連任副總統,但他年紀比蔣經國大,又曾被王幸男炸斷手,導致身體諸多不便,也
阻斷他更上一層樓的可能性。
當時外界普遍認為蔣經國屬意政績不錯、口碑良好的行政院長孫運璿,但是蔣本身已經是
外省人了,若再提名一個外省人來當副手,可能不利以後的政治氛圍,而孫似乎也很早就
知道這件事。在當時宣布提名人選前,孫曾走到李身邊跟他握手,祝福他將被提名為副總
統人選,希望他好好努力,此等胸襟對照當時一臉水泥、放不下的謝東閔,成了極大的反
差。但孫旋因中風而導致下半身癱瘓,是國家的一大損失,而他也因為曾經力舉李登輝,
對於之後國民黨因為李登輝失去政權,而在蔣的靈前痛哭失聲。
另外一個人選就是被稱為「阿港伯」本省籍的林洋港。林洋港是台大政治系畢業,後來通
過公務人員考試,在南投縣擔任民政局基層人員,因工作努力,很快升為南投縣民政局行
政科長。在任上,他經常深入底層,切實幫助解決民眾的困苦,深得民眾好評,被推舉為
最優公務人員,開始在政壇嶄露頭角是在縣長楊昭璧任內病逝後補選,並連任南投縣長,
任內在蔣中正巡視時,應對得體、政績卓著,頗受層峰青睞,也開始平步青雲。從南投縣
長到臺北市長,再到臺灣省主席,很多人認為他會成為蔣經國的接班人,林洋港聲勢可以
說是如日中天,出訪日本操著一口流利的日語,日本媒體稱他為「臺灣王」。但蔣經國時
,特務勢力是很大的,政治人物出訪或公開活動都會有人稟報,這就觸犯到蔣經國的罩門
,搞小團體、排場大,而且林洋港還得罪兩位大人物。這兩位大人物,一位是蔣經國可能
的接班人之一孫運璿,一為是代表蔣家勢力的俞國華。林任省主席,為了二重疏洪道興建
案,認為應該先遷再蓋,而非當時孫的先蓋再遷,讓孫不喜;在新竹、嘉義升格一事中,
又過早放話說同意,讓孫大為光火,於是將其泡沫性提拔為內政部長,調離了省主席的寶
座,由李登輝接任(結果二重疏洪道最後是先蓋再遷)。在來就是擔任內政部長時,看見梨
山農民礙於生計,必須要繼續種植,但這是破壞當地水土保持,和行政院長俞國華的意見
是相反的,所以又得罪俞老。再受到蔣經國猜忌、孫俞兩人助拳、本身學歷不足(林只有
大學畢業,李則是美國康乃爾農經博士),林最後連行政院長這位置都無緣,只有酬庸性
質的司法院長。
蔣經國最終選定是本省籍的李登輝,李登輝說他22歲之前是日本人,從小深受日式教育的
李登輝還有一個日本名字「岩里政男」。 李登輝後來受左翼思潮影響成為了共產黨員,
1952年留學美國,成為了著名的農業專家。很多人認為蔣經國提名李登輝是跌破眾人眼鏡
的事,實則不盡然。入黨七年就當台北市長,三年後轉任省主席,再三年轉任副總統,都
是蔣經國的安排,讓李登輝短短六年就成為國民黨的明日之星,在當時黨國體系下,這種
搭火箭的升遷速度除了刻意栽培,我想不到其他解釋方法,而李登輝還說他很怕蔣經國不
是真心找他當接班人,我覺得是他想太多,或許有可能是貶蔣尊己的吹牛。李登輝和蔣經
國青年時代都是懷抱共產主義理想的共產黨員,都熟讀社會主義理論著作,經歷過相同的
組織生活,背景相似,李的文化高(蔣經國接見時,椅子只坐三分之一),而且能力強、聰
明、謹慎,深得蔣經國賞識和歡心,將他帶在身邊,多方提攜教導。據說蔣經國為了考察
李登輝,還專門派人去觀察李登輝的太太,因為蔣經國認為看一個政治人物怎麼樣就看他
能不能管住自己的老婆,結果蔣經國十分滿意,遂決定提拔李登輝。(我們只從一件事情
就知道李登輝多會裝,蔣經國時期是嚴禁官員跟官夫人打小白球的,但到了李登輝時期,
恩...你知道的。這麼會裝的人我只讀過一個最明顯的例子,那個人叫王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