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這篇標題,我第一個聯想到的不是體育的「運動產業」,而是搞街頭運動
的「運動產業」。不知道有沒有人可以針對這點申論一下呢?
街頭運動的「運動產業」本身雖然沒有具體產值,可是我一直覺得若把政治效
應與媒體露出當作運動的「產值」的話,這個產業是可以有相當完整的產業鏈
的。每一個搞運動的人都會承認,運動要高度整合理念與行動,要有寫手生產
論述造子彈、要有公關塑造形象並與媒體打交道、要有形象好的學界大老出來
當召集人或是連署人、要有動員年輕運動砲灰的運動樁腳、要有能夠傻傻被動
員一起喊口號的清新學生、要有後勤補給快速製作海報布條服裝與一切演說與
行動劇器材、要有膳食組負責訂便當買啤酒、還要有留在教室裡的學生負責抄
筆記分享前線曠課同學們。
運動本身沒有具體產值,可是說不定也可以帶動其他經濟?譬如太陽花就在立
法院周邊促進了流動攤販生意(並打擊了老實當地商家的生意)、譬如服裝與
旗幟製作的生意、譬如從中南部運送大軍北上總統府抗議的遊覽車生意... 畢
竟運動要成本,背後就一定有人贊助(會是政黨出資或其他利益團體出資嗎?
這我不熟,只是猜測)或出物資出人力出名字,這種贊助人或支持者投注心力
、資源與名聲來這裡,對他們自己有沒有什麼長期利益呢?看看許多已經成為
「專業運動學生」與「專業運動老師」的人,現在也紛紛上媒體上論壇上美國
華人社區當名嘴甚至準備競選,其實可以當作這個產業連帶的產值。
不知道有沒有人可以以「產業」的角度來解析一下當代「清新學生」越來越熱
衷的社會運動呢?以我所認識的搞運動份子來說,真要說堅持什麼理念的人其
實不多(而且還都是單純的直腸子),大部分都是把這東西當個副業在做,而
且都能靠打響運動品牌而對他們本來的事業有幫助。
回到本文標題「台灣領導人,為什麼不重視運動產業?」
我的想法是:下次投蔡英文,台灣就有重視運動產業的領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