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台灣比香港,小看自己了

作者: yan1102 ( )   2014-10-01 18:14:37
轉自
中國時報。時論廣場
https://www.facebook.com/editor.ct
另一種凝視-台灣比香港,小看自己了
楊渡
香港的普選運動如火如荼,但台灣學生跟著高喊「今日香港即是明日台灣」,卻讓人難以理
解。
首先,香港基本法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所立的法。也就是說,它與澳門一樣,都是依
據這個「法統」,去制訂兩個特區的基本法。就「法統」來看,無論稱之為「一國兩制」,
或「高度自治」,都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特區法令與之牴觸者無效。
但台灣不同。台灣有一個中華民國憲法,自成一個「法統」,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位階
相同。因此兩岸之爭,最關鍵者,是在國共內戰後形成的兩個「憲法」之爭。如果無法解決
「法統」的衝突,兩岸勢難有解決之日。十幾年前,《中國時報》創辦人余紀忠曾提出「中
華邦聯」,即是想解決法統之爭,以邦聯取代當時「一國兩制」與「一國兩府」的思維限制

其次,台灣主體性的建立,也大大不同於香港。
1950年代,台灣依賴美援,意識形態極端反共,流亡懷鄉、反共文學是當時主流。1950年代
中期開始,為了逃避反共文學的僵化與教條,文學上開始了現代主義運動,《創世紀》、《
藍星》、《現代詩》相繼出現;繪畫上則有「五月畫會」的出現。思想上則是《文星》雜誌
開始批判傳統,標榜走向「全盤西化」。文學上則是《現代文學》的誕生。這一時期,可說
是以西方現代主義的虛無與荒誕,來反抗保守僵化的反共教條,以突破戒嚴獨裁的封鎖。
1960年代的西化,一時蔚為風潮。那是反抗獨裁統治,也是自由民主的先聲。
1970年代人們開始揚棄虛矯空洞的反共抗俄口號,揚棄虛無夢囈的西化語言,回歸本土文化
,重新凝視現實,回到自身所在的土地與生活,而有了現代詩論戰與鄉土文學論戰。此時也
正是留學生開始回國的時代,林懷民創辦雲門舞集,要跳自己的民族之舞;李雙澤在淡江教
書,喊出要唱自己的土地之歌,開始創作出《美麗島》;陳映真、黃春明、王禎和、吳晟等
小說家、詩人,以表現台灣本土為主要內容的作品,讓文學回到生活的土地。這是現實主義
精神的回歸,也是台灣本土文化的回歸。歷經這個階段,台灣的文化才有了本土的深厚根基

1980年代,是台灣社會轉型的關鍵年代,公民社會的成長時刻。
黨外雜誌突破了戒嚴下的政治禁忌,以地下發行的方式,打破媒體壟斷;黨外政團以群眾運
動,要求國會全面改選,實現憲政承諾;各種社會運動,包括:消費者.環保、勞工、農民
、學生、婦女、原住民運動等等,相繼出現,它代表著過去被威權體制所壓抑的社會力,在
成長起來之後,要討回它應有的地位與尊嚴。它代表著公民社會的逐步成長與成熟。蔣經國
在晚年宣告解除戒嚴、開放黨禁報禁,開放兩岸探親,讓台灣向一個自由民主的社會,邁出
了一大步。
1990年代是台灣政治改革的階段。終結「動員戡亂時期」,回歸民主常態;國會全面改選,
總統直選;直到2000年,台灣首度政權輪替,民主轉型;乃至2008年,二度政黨輪替,讓台
灣徹底改變威權政治體制,走上現代化的民主之路。
這整個過程,台灣從藝術思想、文學、歌謠創作、舞蹈、美術、創作理念等的文化啟蒙運動
,走向1980年代的社會運動與公民社會的崛起,最後召喚1990年代的民主轉型。這一段歷史
,是台灣最重要的里程碑,它標誌了台灣與香港,有根本性的不同。
香港有特殊的文化,有獨特的殖民地社會結構,但它缺乏來自公民為主體的社會運動,更缺
乏政治運動。要言之,現在香港的占中運動,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不僅群眾要學習,港府也
要學習。
台灣不要輕易把自己拿去跟香港比,這實在是不同歷史發展下的兩種結構,兩個世界。拿著
幾句口號跟著喊,不只是太牽強,而且太看衰、看小台灣了。(作者為作家)
=============================
吱吱和中共一樣都在矮化中華民國
把台灣當作香港
作者: payeah (大佐)   0000-00-00 00:00:00
楊渡的腦筋很清楚這篇文章在旺中出現,滿諷刺的。這種跟風腦殘的潮流下,要當張大春容易,要當楊渡要有勇氣。
作者: leo255112 (咖啡成癮太容易)   0000-00-00 00:00:00
講不聽就別再說了
作者: kougousei (kougousei)   0000-00-00 00:00:00
這篇理路很清楚啊
作者: lkcs (繽紛之狼)   0000-00-00 00:00:00
臺灣現在連上海北京都比不過了吧
作者: guanaco (guanaco)   0000-00-00 00:00:00
蠢吱喊口號是不思考的口號是氣勢問題,涵義不重要,改喊"印和闐"搞不好也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