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etn.com/news.aspx?pagegroupid=6&newsid=48658
柯文哲父親11/17接受三立專訪,說自己父親(柯文哲祖父)
柯世元改日本姓氏,是「因為家裡窮,要讀師範學校」,言下之意
是被迫為之。
連戰先生因為柯家先祖改日本姓,而罵人家是漢奸,固然極為不妥,
但是柯承發先生要表現得這麼委屈,把自己父親改姓氏的過程講成
「為了讀書求職」,是被迫為之,更恐怕與事實有違。
根據高雄師範大學台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劉正元副教授,於2006
年12月1日在中研院台史所「台灣研究在英國與台灣史新研究研討會
暨2006林本源基金會年會」所發表的〈性別與改姓名:日治時期的改
姓名實例分析〉論文,其中第10頁有如下研究發現:
「在1940年初期,延續自1937年以來就已經在進行的皇民化運動,「
改姓名」〈kaiseimei〉運動在官方的鼓勵下於全島大規模實施改姓
名運動。 官方在1940年二月公佈改姓名辦法。截至1941年底,全島
約有1%的戶數,或佔人口總數的1.2%左右更改了他們的姓名。關於
這個運動的細節。Lamley提及在皇民化初期階段,並不是所有台灣人
的家庭都可以任意改成日本姓名的。按規定改姓名的申請由戶長〈通
常是男性〉提出。周婉窈細述改姓名的家庭必須符合〈1〉是「國語
常用家庭」及〈2〉符合皇民資格且富於公共精神等兩項條件;因此,
改姓名在台灣並非強迫的,在性質上屬於許可制。」
第11頁則有以下研究成果:
「....回歸到運動的本質來看,我們可以合理假設更改姓名的家庭在
台灣社會階級應屬上層社會,並且跟殖民者具有較佳的社會關係。換
言之,我假定這群人原本就從自我日本化中享有較多的社會資源與利
益。」
1940年日本在台官方推出「改姓名辦法」後,要具有相當社經地位,
且「符合皇民資格且富於公共精神」的台灣人才可以改姓氏,換言之
就是跟殖民統治者關係比較好的家庭。而柯家不僅改了姓氏,也跟許
多改姓氏的台灣人不同,並沒有在姓氏上留下原本漢姓的痕跡(例如
「劉」改姓「金子」,「黃」改姓「廣田」。但是「青山」與「柯」
,看不出有什麼關聯。)這其中的故事,應該不只有「家裡窮,為了
讓小孩去念師範學校」之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