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阿
但有2件事情政府根本沒作
1.溝通機制
舉個例子,我家是做成衣的,一年大概也做個2、3萬件在市場上,就一般的成衣業
作的種類是女裝、洋裝,剛好是ECFA的範圍內
但是到目前沒有任何一個政府單位通知過這件事情
從ECFA談判到簽了,從來沒有任何告知,請問你中小企業怎麼評估甚至轉型?
當你談判完要犧牲某產業的利益,那麼正常是不是要先溝通好?
如果整個產業確定會受到極大的衝擊,那是不是要有補償措施?
2.監督機制
通常我們跟別的廠商簽約,會有所謂的違約懲罰條文
但台灣好像跟大陸做任何事情,都沒有辦法有效保障台灣的權益
銀行聯貸沒有擔保品、ECFA本文看不到對雙方的強制力
一個合約沒有任何監督的機制,那保障要從哪邊生出來?
當我們跟其他公司合作時,一定都是先試水溫
而這個試水溫的相關規定通常也是最詳細的,第一次合作愉快之後
才有可能擴大合作範圍
但目前似乎連第一次合作的成效都有待質疑,甚至連驗收都困難重重
然後就要加速合作了?
別鬧了...先把ECFA到目前為止的驗收成果,讓全民公開檢驗再來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