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寫一些簡單的討論,希望不要又斷線了。
太陽花運動一直給我一種很「不倫不類」的形象。兩個面向上,太陽花運動都相當
詭異:
第一,過去因為政府開放進口而引發的大規模抗爭,首推1988年的五二○農民運動
。因為李登輝政府要開放國外農產品進口,本來被視為是國民黨樁腳的農會都動員了
起來,北上進行大規模的抗議,李登輝甚至出動了憲兵隊驅趕群眾,是解嚴後首次最
大的抗爭事件。
為什麼和五二○比起來太陽花讓人感到困擾?因為太陽花是一個打著抗議服貿協議
,參加的主體卻不是服貿業工作者的運動。「開放農產品進口傷害了農民的利益、導
致農民起來抗爭」這邏輯很好理解,但是「開放服貿協議傷害台灣服貿業利益,結果
服貿業保持沈默甚至表態支持協議,而是一群學生跳出來抗爭」就不能讓人簡單好懂
了。
第二,和過去的學生運動比起來,太陽花也不像是個「學生運動」。從野百合開始
的學生運動都存在維持學生純潔形象的作法,也強調學生間平等的討論與決議的過程
。野百合學運拉起了區隔民眾和學生的秩序線,並且謝絕政治勢力的影響,這個傳統
到野草莓時,多少還盡力加以維持。
不過太陽花不是這麼一回事,學生這個獨特的社會地位仍被運動用來包裝形象,但
是包含前面所說的決策過程上,都不同於過去的學運。而就像我前面整理的資料顯示
,不少參與者其實是「迫不及待」想要從政的,有機會當上民進黨內的黨工或者參選
立委,休學什麼的都不會是太大的問題。
就如前面三篇所整理的,太陽花運動一年內,反而出現數波的從政潮。在這個意義
上來說,太陽花反而比較像是一條終南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