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沉默隱性選民該發聲了
2015年05月19日 04:10 主筆室
中國時報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519000503-260109
民進黨蔡英文主席獲得提名擔任總統大選候選人,密集展開競選拜會行程,國民黨提名人
選雖然難產,但2016年究竟會換誰當家已成為社會關切的話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民調
公布,預告各種配對的支持比例是多少,加上網上鋪天蓋地的各種大數據分析,連算命、
占星預言都出爐了!但台灣選舉經常讓人跌破眼鏡,沒到明年初開票結束,其實誰也拿不
準結果。無意加入預言遊戲,只想就近日幾樁訊息,探索台灣究竟存不存在著所謂「沉默
的隱性選民」,也就是絕緣於媒體(包括傳統與新媒體)之外的民意,而這群隱性的民意
會不會在明年大選發揮力量?
我們的好奇,在於最近一家學術單位做的一項民調,其中一項調查數據挺有意思,問卷中
詢問受訪者「贊不贊成將投票的年齡從20歲放寬到18歲?」調查的結果是非常贊成10.9%
,還算贊成33.3%,合計贊成的有44.2%;不太贊成31.2%,非常不贊成15.9%,合計不贊成
的有47.1%。換言之,不贊成降低投票年齡的比例,不僅超過贊成,而且非常不贊成與非
常贊成的強烈態度對比差距竟然達5個百分點。
這項調查數據,與最近以來的媒體主流意見相違背。流行的觀點是,新世代的意見應該受
到重視,因而將投票的年齡從20歲放寬到18歲,應該已是當下台灣社會共識,至少在主流
媒體的論述中,基本上是找不到太多反對將投票年齡從20歲降到18歲的;但民意調查的數
據結果卻顯示,原來更多的人是反對這種主張的,甚至反對降低投票年齡的意見,照比例
看應該才算是主流意見才對。
有趣的問題來了,為什麼一個明明是占多數的意見,竟然在媒體論述中幾近乎全面消失?
如果說反對將投票年齡降低的人確實占多數,為什麼他們的聲音發不出來?甚至還聽任少
數意見凌駕他們的多數意見?不諱言的說,如果不是調查數據透露了事實真相,許多人恐
怕還是認定降低投票年齡,就是當下占多數的主流意見呢!
這種現象,很像是上世紀德國學者紐曼所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論。意旨在意見市場上
原本占少數的意見,因為積極主動表達,反而造成那些原本占多數的意見選擇沉默,造成
了少數意見逐漸凌駕多數意見,甚至被塑造成是主流民意的假象。許多社會中的偏激少數
意見,有時能夠壓垮溫和多數的意見,正是源於這樣的因素。
台灣面對各項議題的真實主流民意,可不可能因為少數意見的強烈表達,而一路都選擇沉
默以對呢?從上述的數據看來,這種可能性是很大的,換言之,這意味台灣的民意板塊中
,存在著為數不少的「隱性選民」,他們對那些活躍於各個平台的意見喧囂,很多時候是
不以為然的,但或許是因為工作忙,或許害怕觸怒激進少數惹麻煩上身,因而多半選擇沉
默以對,變成安靜的隱性選民,最終的結果就是,明明根本是少數意見,竟能理直氣壯的
以主流意見自居。
更麻煩的是,主管政策的政府相關部門,竟然也選擇向這種偏激的少數意見看齊!自去年
3月學運之後,成立新媒體小組也就罷了,還督促各單位將網路上的意見,引以為施政上
的重要參考,甚至演成「婉君治國」的奇特現象,殊不知這些每天量產的意見,很多都是
偏激的少數意見。如果決策者全要將這些意見都當回事,許多政策可能前後矛盾、左右失
據,甚至違背法理,最後自失立場,政府功能大概也都要停擺。
隱性選民還是可能發揮關鍵作用,很多時候在意見市場上占有壟斷位置的偏激少數,經常
會在選舉中遭到隱性選民教訓。遠的不說,最近英國大選的結果,事前包括民調、專家、
網路等幾乎都沒猜準最後的結果,原因就在於誰都估不出隱性選民究竟占多少比例。台灣
何嘗不是如此?
多數人忙於生活,對政治冷感,很容易受媒體觀點的操控。過去幾年台灣陷入統獨惡鬥,
社會漸失理性,許多人雖不贊成媒體通行的觀點,卻選擇明哲保身。本報時論廣場日前刊
登資深媒體人楊艾俐一篇專欄文章,題為「隱性支持者,2016站出來」,對此現象心所謂
危,乃針對終日忙於工作或家庭,對政治冷感的中間選民,呼籲他們不能再聽任網軍主導
台灣未來,應該站出來積極表達自己的看法,若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緘默不語,甚至放棄
投票,就等於把自己未來主宰權拱手讓人了!
▁▁▁▁▁▁▁▁▁▁▁▁▁▁▁▁▁▁▁▁▁▁▁▁▁▁▁▁▁▁▁▁▁▁▁▁▁▁
讓我們靜靜的 ........................
那個沉默的螺旋.................
不講話的人反對蔡英文
不是大聲就有道理
用選票擊敗假民調
是誰說沉默的多數消失了?
黃字那段
中國時報您為什麼不舉9合一得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