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個例好了
記得2009年左右吧
不少網友,包括我,就在網路上批評過和信醫院不對一般民眾開放急診這件事
比較嚴謹的說法是這家依法必須設立急診的區域醫院
沒有加入緊急醫療網體系
結果前天晚上事情發生了,和信果然沒有收治燒燙傷病人
被批評以後,他們剛剛出來的辯詞是:
"他們沒有把病人送來”
"他們沒有把病人送來"
"他們沒有把病人送來”
醫療是公共財, 資源是有限的
緊急時我們社會竟然容許握有資源的機構置身事外
原來叫做"治癌"醫院就只收癌症病友
那"榮民"總醫院是不是只需要收治榮民?
如果當時網路的聲音被聽見, 政府施壓這家醫院必須有能力收治急診病患
今天八仙火災發生後, 會不會有少一點病人必須轉送到中南部或外縣市?
大家會不會覺得,要一個大面積燒傷的病人坐那麼久的救護車很辛苦?
很多事都是這樣
在福島事件前,就有不少人質疑過理想化的模型是否真能承受預料之外的重災
柯文哲幾年前就提過雙北緊急醫療整合
同時在去年選舉時提到台北需要有重大災難的應變能力等等
然而在事情沒有發生前
大家都只當這些意見是嘴炮.
※ 引述《Rzepczynski (馬克 )》之銘言:
: 台灣在出現公共議題的時候,
: 不論是食安,或者是之前的隨機殺人
: 還是這次的公共安全等的大型公共議題.
: 為什麼都不會是從法律制度上面去探討修補,
: 去預防怎麼樣讓這些事件的發生可能性減少.
: 而都只是在頭痛醫頭腳痛一腳,事件過了好像就沒事情了.
: 我們的法條跟制度面上到底跟不跟得上現在的這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