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轉文] 周樑楷 歷史的尊嚴和歷史的留白

作者: loser1 (拍嘎爪得白醬)   2015-08-04 13:41:29
※ [本文轉錄自 historia 看板 #1LluvHXQ ]
作者: carsen (carsen) 看板: historia
標題: [轉文] 周樑楷 歷史的尊嚴和歷史的留白
時間: Mon Aug 3 23:52:45 2015
http://98history.blogspot.tw/2011_01_01_archive.html
「98高中歷史課綱‧大家談」的網站收錄了2010年《當代》雜誌「高中歷史課綱
大體檢」專輯,其中有四篇文章討論98課綱與99課綱的差異(99課綱即後來的
101課綱,當時的教育部長鄭瑞城宣布因國文、歷史兩科有爭議而擱置了98課綱。),
分別為:
  周樑楷〈歷史的尊嚴和歷史的留白──談高中歷史教育及課程綱要〉、
  周婉窈〈改良還是改劣?──評擴大中國史壓縮世界史的九九新高中歷史課綱〉、
  陳弱水〈九九年高中歷史課綱中國與東亞部分評議〉、
  林桂玲〈對高中歷史課綱的看法──一個高中老師的觀點〉
這批文章的PDF檔原先是放在scribd,小弟轉存到Google,並將曾擔任95暫綱與
98課綱歷史科召集人的周樑楷教授其文章轉出來。周樑楷教授在該文中敘述參與
擬訂課綱的經歷,並討論"Nationalism"的含意,以及為何預留供任課教師彈性
利用的空白時段。
PDF文章 - https://drive.google.com/folderview?id=0B3SpMe9DBHM0fm42RW9y
     MGpZZ09wT3NoNUtTYzZ6bWNVaFNub29SblcxUHlzcEExRWV4Mjg&usp=sharing
短網址 - https://goo.gl/dmoumE
(預先提醒板友,全文非常長)
----------
歷史的尊嚴和歷史的留白
--談高中歷史教育及課程綱要
周樑楷
▌我們生長的時代
  一九九○年代初期,寧靜幽雅的台北市植物園裡,原來的國家圖書館館址已
改為教育部所屬的人文與社會科學指導委員會的辦公室。這座一層樓的中國宮殿
式建築冷冷清清的,少有人進出,說是冷衙門一點也不為過。在這個委員會底下,
分成幾個學科,其中有歷史科的委員會。由於我主修西洋史,剛從美國留學回來
不久,所以受邀參與歷史小組的委員會。起初,只定期開個會,完全沒事,看不
出來委員會對歷史教育有什麼理想目標。然而,在一九九三年之際,接到上方的
指示說,要我們負責擬訂新的高中歷史課綱。這倒是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因為原
來部編版一綱一本的教科書少說已使用十多年了,大家都覺得有必要打破長期令
人窒息的氛圍。
  由於這份機緣,我奉命主筆草擬高二全學年《世界文化歷史篇》(上、下兩
冊)和高三下學期《世界文化史》(全一冊)的課綱。當時完全不曉得整個高中
歷史課程結構是哪些人設計的?教學目標何在?有什麼基本的指示?這種情境的
確讓人失望和著急,不過轉個念頭,發現這正是不受限制、展現理想的好機會。
  當時擬訂課綱可以非常輕鬆毫無壓力,編寫幾條章節的名稱,只要公聽會和
歷史小組委員會通過就可以了;但是,也可以全心投入,無怨無悔奉獻給下一代。
為了突破台灣中學歷史教育的困境,我設這三冊世界史的教學目標是什麼?首先,
應該為了培養學生的歷史思惟(historicol thinking)或歷史意識
(historicol consciousness);其次,協助學生建構個人的世界史觀;再者,
就是學習與認識各種較新的,但已肯認的歷史解釋和研究取向;同時,更重要的,
不再把歷史教育當作培養民族精神的工具。至於近代民族國家(nation-state)
和國家主義(nationalism)的形成及演變,屬於歷史的現象,我以一個章節的
篇幅,希望學生藉此反思,並且自主地選擇自己的認同感。
  按理,這些大膽的新意應該經過熱烈討論後,再凝聚成共識,個人絲毫不敢
自以為是。然而,前後北中南三場公聽會中,參與者寥寥無幾,並且似乎都由學
校派來的,沉默無聲、毫無意見。最後,歷史小組委員會也很快地通過,轉呈教
育部。這就是民國八十四年(一九九五年)頒佈的課綱,一般簡稱為八八課綱,
於民國八十八年正式採用,屬於一綱多本。歷史科共有六家民間編寫的版本,但
要先經由國立編譯館的審查通過,才得以出版。
  從一九九○年代到二○○○年以來,台灣及全世界急遽的變遷。例如數位科
技和網際網路改變了通訊方式和人際關係、資本主義再登高峰促進了全球化,以
致於學術界國際級一流的大師個個都「老了」,不只身心方面,連其學說都來不
及應付新世紀的種種問題。又如台灣很明顯地更加自由化和民主化;但同時國家
認同感統獨對立問題也更加分歧,尤其民進黨的執政,迫使許多人滿懷焦慮
(anxiety),好比面臨改朝換代的局勢。
  到了二○○三年,教育部(時黃榮村任部長)有意重新編訂高中的課程綱要。
歷史科聘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張元教擔任召集人,小組成員有大學教授和中學
教師,共十多人。張教授長期奉獻歷史教學,積極改進中學歷史教學,並且推動
「歷史思惟」為教育的基本目標。我個人也受邀成為小組中的一員。當時,在張
教授主持下,大家都堅守學術良心,為下一代的教育而設想。其間難免有些爭議,
但都涉及學術與教學,與現實政治無關。值得特別一提的是,有位中學教師建議:
「既然大家已有共識,以培養學生的歷史思惟為要務,然而養成這種能力需要從
中學開始,運用各種史料,台灣史最方便滿足這些條件,容易達成教學目標,我
們為何不把台灣史列為高一上學期的課程呢?」這點意見既純一又明白,直指人
心,於是大家毫無異議一致通過。從此,高中生開始有了台灣史的課程。這段緣
起也逐漸傳開,因為絲毫沒有政治,而且與「同心圓」之說完全無關。
  (圖片)一綱多本之始,是民國八十四年頒佈的課綱,於民國八十八年正式
  採用,一般簡稱「八八課綱」。圖為根據該課綱編寫的「世界文化史」。
  (圖片)黃榮村擔任教育部長時期,曾兩度組織委員會以重新編訂高中課程
  綱要。
  歷史課綱委員小組內部儘管大家心平氣和,出於理性思辨;然而,台灣政治
的大環境卻波濤洶湧,一點也不寧靜。公聽會和各媒體為「台灣史」單獨成冊與
「中國史」並列,造成相互撻伐,連張教授也上了立法院被質詢。最後這份歷史
課綱胎死腹中,被廢了。
  下一步應該何去何從?任憑誰都無法肯定回答。到了二○○四年春,接到教
育部(黃榮村任部長)通知,要我擔任召集人,重組委員會,擬訂新課綱。明知
這是件苦差事,必須面臨莫大的挑戰,我還是同意了。除了堅持原有的理想,我
更進一步推算及反思:「我是在一九六○年代後半期接受大學教育的,假設我毫
不長進,或者畏事保守,把六○年代師長輩給我的知識原封不動放入課綱,然後
形成教科書,交給二十一世紀第一個和第二個十年的青年學子(他們在十五歲至
十八歲之間),他們到了二○三○年或二○四○年將成為社會的中堅分子。在全
世界快速變遷之際,一九六○年代之前的視野、知識和思惟,能全盤適應二○三
○年和二○四○年嗎?這個念頭不只一直盤據我心,而且有意無意之間也常與課
綱委員們聊起。「回到當下」與「回歸(中學教師與學生的)生命主體」才是歷
史學的終極意義。為此,大家同意在《歷史》第四冊(即世界史的下冊)的課綱
裡把一九六○年以來的世界史單獨成為一章,也就是全書的最後一章,題目訂為
「我們生長的時代」。
  這份新課綱於民國九十四年元月(二○○五年)正式頒佈(杜正勝任部長),
全名是「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由於在隔年九十五年正式編寫成書,供
高中生採用,一般人簡稱為「九五暫綱」。歷史科當然屬於全套綱要的一部份。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歷史科的課綱不僅打破八八課綱的前例,(僅列簡要幾條
章節名稱)而且超出教育部的規定,也詳列「教育目標」、「核心能力」、「時
間分配」、「實施方法」以及表列了各單元(即文章)的名稱、主題、重點和說
明。在「我們生長的時代」這章單元中的「說明」欄裡,我主筆寫了幾個語重心
長的話:
    教室裡,「我們」的同學都是在一九九○年以後出生的。「我們」小時
  候打電玩、使用網路等現代設備,但是「我們」卻來不及目睹柏林圍牆倒塌、
  蘇聯解體和東歐共產國家的改制,至於對農業時代廚房裡的煤球、大灶、菜
  櫥櫃…等更是陌生。學校裡,「我們」的老師中有些都在一九七○年前後出
  生,聽說他(她)們小時候台灣剛有電視、冰箱和瓦斯爐等現代設備,農村
  的景象也逐漸改觀。這些老師、班上同學和「我」都生長在同一個時代裡,
  然而這是個什麼時代呢?
  這段話後來也轉錄在我編著的版本裡;因為我希望閱讀這套歷史教科書的新
生代能「回到當下」、「回歸生命主體」。
▌幾位華人的對話
  暑假期間,有些年輕的海外華人來台灣學習中文,並且藉此機會認識本地的
文化。有位台灣學生與他們聊天寒暄,他想知道這些青年來自哪些國家,於是首
先問某甲:
  "Where do you come from? "
  某甲簡短地回答說:"Brazil",意思是來自巴西。
接著,這位台灣學生看某乙的衣服穿著和語言動作很像來自美國,所以他直接地
問:
  "Which state are you from?"
  某乙回答說:"New York",意思是來自美國紐約州。
後來,這位台灣學生換種方式問某丙:
  "What country are you from?"
  某丙回答說:"Canton",意思是廣東。
這個答案一時讓台灣學生覺得有點突兀,因為某丙看起來不像廣東人,何況廣東
並非一個國家,某丙顯然答非所問。但台灣學生立刻發現對方是把"country"想
成「家鄉」(home country)。某丙的回答是指,他的祖先來自中國的什麼地方。
於是,台灣學生又問:
  "What is your nationality?"
  某丙回答說:"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以上的對話,讓這位台灣學生深深體會到:現代中文裡常說的「國家」,與
英文的"nation-state"、"state"、"country"往往有些出入,尤其在中文裡,
「國」和「家」可以連接起來成為新的名詞。因此,這位台灣學生從歷史中思考
一些問題:
    大約兩百年前,也就是在法國大革命或乾隆末年以前,全世界是否有我
  們現在所謂的「民族國家」(nation-state)呢?如果沒有,「民族國家」
  是如何形成的呢?五十年或一、兩百年以後,世上的政治組織是否仍與現代
  的「民族國家」一樣呢?還有"nationalism"這個名詞應如何翻譯成中文呢?
○ 民族意識的出現
  "nationalism"的中譯的確相當棘手。有的譯成「民族主義」,也有的譯成
「國家主義」、「國族主義」或「國民主義」。這些譯名都各有道理,但不見得
完全貼切。例如,美國是個移民的國家,並非由單一民族形成,所以他們有美國
的國家主義,卻沒有民族主義。相反地,十九世紀以來,俄國藉著泛斯拉夫主義,
企圖主導東南歐各國的政治,這種觀念只能稱作民族主義,而不是國家主義。由
此可見,"nationalism"的意義必須落實在歷史的脈胳中來理解。
  (圖片)猶太人雖然長期遭受異族統治,卻因宗教的信念,堅守傳統的文化
  習俗,並意識到他們是屬於同一個民族,這種觀念可稱為宗教的民族意識。
  古代的猶太人(Jews)稱為希伯來人(Hebrews),由於宗教的關係,他們
篤信自己是唯一真神耶和華(Jehovah)的選民(the Chosen People)。換句話
說,他們是神所遴選的民族;當世界末日來臨時,神會特別眷顧他們,帶領他們
進升到天堂。猶太人在西元前十一世紀建國,分裂為二,而於西元前八世紀和西
元前六世紀先後亡國,並且長期遭受異族統治,從而四處流散,寄人籬下。不過,
猶太人並沒有因此被他族同化;因宗教的信念,他們堅守傳統的文化習俗,並且
意識到他們是屬於同一個民族。這種觀念可以稱為宗教的民族意識(national
consciousness)。
  自古以來,有許多政治組織的形式,諸如城邦(city-state)式的、帝國
(imperial state)式的,或封建邦國(feudal state)式的…等。西元十世紀
中葉,中歐所形成的神聖羅馬帝國,表面上類似帝國的組織,實際上皇帝的權威
有限,尤其自從十四世紀以後,整個帝國只有其名卻無其實。所以由捷克人所建
立的波西米亞王國,其國王也可以膺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
  法蘭西(France)和英格蘭(England)本來都屬於歐洲的封建邦國。曾經
有段時間(一○六六-一四五三)英格蘭的國王還是法蘭西體制內的貴族(或領
主)。這種現象,生活在歐洲封建政治以外的人們可能都很難理解。
  由於封建法規以「個人關係」和「土地所有權」為基礎,所以邦國之間的關
係往往因統治者而定。英王愛德華三世(Edward Ⅲ)是法王菲力四世(Philip
Ⅳ)的外孫。西元一三三七年,愛德華三世有意繼承法國王位,因而爆發了英法
百年戰爭。在這場時續時斷的衝突中,百姓逐漸意識到:這場戰爭並非兩個國王
之間的爭奪而已,其實人民和人民之間也有分歧。戰爭期間,更出現來自民間的
貞德(Joan of Arc),喚醒法蘭西軍人的戰鬥意志,彼此同心協力,聯合抵禦
外侮。戰爭結束後,英格蘭完全喪失在法蘭西所擁有的封建權利,而兩國人民之
間的民族意識也逐漸浮現出來。
  然而,有了民族意識不一定就有成熟的民族主義或國家主義。法國國王路易
十四雄才大略,屢次對外戰爭,有意建立強大的國家。西元一七○○年,西班牙
王位世系中斷,依照封建繼承法,路易十四的長孫因血緣關係有繼承王位的資格。
不過,歐洲各國深恐法蘭西和西班牙因王位繼承而結合成為超強大國。這一年年
底,路易十四毅然宣佈,由他的長孫繼承西班牙王位。在臨別的儀式中,路易十
四親吻他的長孫,當時西班牙大使激動地說:「庇里牛斯山的分界線不再存在了。
」意思是法、西兩國從此合而為一。這件事終於引燃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The
War of Spanish Succession,1701-1713)。戰後訂立和約,依規定路易十四的
長孫得以繼承王權,但法、西兩國永遠不能合併。由此可見,當時歐洲各國真正
憂慮的是,法、西合併後國力倍增,破壞了歐洲的「勢力均衡」(balance of
power);至於由誰繼承王位是屬於次要的問題;換句話說,在當時主導政治的
思惟仍然是封建的傳統,而不是國家主義。
  (圖片)英法百年戰爭期間,農家女貞德喚醒法蘭西軍人的戰鬥意志,被視
  為法蘭西的民族英雄。
▌歷史的尊嚴
  「歷史,這門學問和學科重要嗎?」
  如果說「重要」,為什麼許多人輕視歷史?瞧不起學歷史的?把歷史課程當
作副科?把歷史授課時間切割給其他的主科?
  如果說「不重要」,為什麼近年來每次為了高中歷史課綱都掀起一陣風暴,
引起爭論?國際間,中日韓三國也常常為了歷史教科書而爭吵?
  說穿了,歷史做為一門學問,一般人並不重視,原因在於學歷史的薪俸所得
遠不及高科技人士。反之,歷史做為「教化」年輕學子的「工具」,可灌輸民族
主義或國家主義,就顯得特別重要,許多人視為兵家必爭之地。
  "Nationalism"既是個相當棘手的問題,已如前敘;編寫歷史課綱及教科書
必須慎重思考,要從歷史的脈絡來理解"Nationalism"。在我依照「八八課綱」
而編著的《世界文化歷史篇》(上冊,頁一○三)中,有感於"Nationalism"很
容易使得歷史教科書形同一顆地雷一般;接著,在課文中又指出,歷史上各地政
府及人民在處理"Nationalism"時,也常面臨兩難。這一節以「民族主義的發展
及雙重性格」為題,全文如下(頁一一一-一一三):
    民族主義(或國家主義)好比雙刃的刀劍,既能團結民氣,助長文化,
  但也可能傷害國人的人權,或損及他族的利益。
    任何國家必須有行使主權的政府,和相互生活在一起的人民。政府和人
  民之間的權力如何分配,往往是最難拿捏的問題。政府權力過於微弱,很可
  能使得國家癱瘓,陷入危機。相反地,政府掌握強勢權力,或由少數人專制
  獨裁,則可能剝奪人民的權益。大致而言,十九世紀時,英、法和美國的政
  府,比較能兼顧人民的利益和自由,他們的「國家主義」含有「國民主義」
  的精神。不過,十九世紀末新興的德國、義大利和日本,統治者握有實權,
  全國的財富也集中在大地主和資本家手中,平民百姓並未得到合理的待遇。
  這種「國家主義」的負面影響遠超過正面的影響。
    一國的人民與外族接觸,因膚色、面貌、行為和文化的差異,而歧視對
  方,這是歷史上很普遍的現象,按道理近代社會應該設法消除。不過,十九
  世紀中葉以來,社會達爾文主義盛行,使得許多人反而獲得學理上的根據,
  公然提倡種族主義(racism)或民族的優越感。新帝國主義的國家對亞洲、
  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侵略和壓榨,就是最明顯的例證。而希特勒屠殺猶太人,
  也和這種偏激的民族主義有關。
    十九世紀末以來,世界各地民族自決的思想日益高漲。愛爾蘭人的種族、
  宗教和文化都和英格蘭人不同。從十二世紀起,愛爾蘭開始接受英國統治,
  成為次等的人民。十九世紀初以來,他們積極推動自治運動。英國的政壇中,
  有人持反對意見,主張對愛爾蘭採取高壓;但也有的表示同情,主張適度開
  放權利給愛爾蘭人。十九世紀末時,執政的自由黨內部為了愛爾蘭問題而分
  裂,結果內閣易人,首相下臺。
    美國總統威爾遜特別關心弱小民族的自主權益。他曾經擔任過大學教授、
  校長,也出任州長。一九一二年,當民主黨提名威爾遜為總統候選人時,他
  以「新自由」為施政文宣,壓倒共和黨的「新國家主義」。在國際外交上,
  威爾遜反對以強欺弱,主張逐步賦予菲律賓自治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巴
  黎和會中,他發表著名的〈十四點和平原則〉(Peace Program of
  Fourteen Points),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民族自決。可惜他的理想過高,
  很難被功利掛帥、本位主義的政客所接受。
  (圖片)美國總統威爾遜在一次大戰後的巴黎和會中,發表著名的〈十四點
  和平原則〉,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民族自覺。
    不過,「主權在民的國家主義」在戰後仍然繼續影響世界的政局。從武
  昌革命以來,中華民國經五四運動,到一九二○年代,這股思潮一直澎湃發
  展。愛爾蘭於一九二二年正式成立愛爾蘭自由邦(Irish Free State)。隨
  著奧匈帝國瓦解,捷克也於一九一八年成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不過,
  在一九三九年初,當德國納粹軍隊入侵,這個新興國家再度失去獨立的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脫離殖民勢力而獨立的國家,好比雨後春筍。
  例如,許多散居各地的猶太人返回巴勒斯坦地區,於一九四八年建立以色列,
  結束了二千多年的流浪生涯。一九四五年聯合國正式成立,共有五十一國參
  與。聯合國宣言的宗旨有四:1制止一切侵略行為,以維持國際間的和平與
  安全;2根據國家平等與民族自決的原則,增進國際的友誼;3經由國際合
  作,解決一切有關世界性經濟、社會和文化等問題;4促進各國對人權、人
  性尊嚴及人類基本自由的尊重。聯合國成立時,中華民國是創始會員國之一,
  而且也是安全理事會(Security Council)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不過,這
  些資格,於一九七一年因退出聯合國而喪失,促使許多人反思國家定位的問
  題。
    一九八九年以來,蘇聯和東歐國家因共產黨勢力的衰竭,又相繼出現了
  一些新興國家。以捷克為例,一九四五年蘇聯的坦克車隆隆地闖入布拉格。
  表面上看起來,捷克似乎趕走了納粹德國的勢力,再度獨立建國。然而,新
  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卻淪為蘇聯的附庸,人民失去自主權。一九六八年,
  捷克人為爭取自由而發生革命。這次政治運動因蘇聯坦克車的鎮壓,功敗垂
  成,世人稱作「布拉格之春」(Prague Spring)。一九九一年,蘇聯瓦解,
  民主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在年底終於得以成立。然而,這個國家其實
  是由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組成,他們的族群、文化和生活習俗不盡相同。經
  過雙方的協商,於一九九三年舉行公民投票,決定分治,於是產生了「捷克
  共和國」和「斯洛伐克共和國」。而後,交響詩「我的祖國」每年仍固定在
  布拉格音樂廳演出,悠美的旋律中流露出捷克人的民族情懷。而斯洛伐克也
  有他們自己的文化心聲。
    二十世紀末期,世上許多角落的人民無法像捷克和斯洛伐克人一樣,擁
  有他們自己的主權。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有些新興的國家其實是由帝國主
  義國家強行規劃出來的。他們的種族、文化和歷史背景沒有獲得充分考慮,
  反而是為了一時方便而勉強撮合成為國家,結果導致後患無窮。例如:非洲
  國家盧安達(Rwanda)和巴爾幹半島的塞爾維亞(Serbia),都因反對境內
  他族的自治,相繼發生種族屠殺,甚至引發了區域性的國際戰爭。可見,人
  權與民族自決的思想在世界歷史的發展上,仍然是相當重要的課題。
  (圖片)捷克與斯洛伐克的族群、文化和生活習俗不盡相同,於一九九三年
  經公民投票後分治。此後交響詩「我的祖國」飄揚在布拉格,流露出捷克人
  的民族情懷。
  以上長篇抄錄了課本的文字,一則有意請《當代》的讀者參考,大家談談中
學歷史教科書如何「書寫」"Nationalism"。另一則表明我的憂心,長期以來不
斷叮嚀,提醒年輕一代以理性為主,切忌玩火,引爆了那顆地雷。結果,事與願
違。
  當「九五暫綱」在二○○四年年底提交北中南三場公聽會時,不巧遇上立法
委員選舉,那顆地雷轟然一響,連續一個星期爭議不斷,忽然間我成為媒體的星
期人物。這段期間課綱委員們和我個人的心路歷程頗多曲折,由於篇幅有限,許
多故事不便細說。在此唯一透露的感想是歷史課綱也好、教科書也好,都是檢驗
個人膽識的最佳機會。
  「九五暫綱」公佈實施時,立委選舉的煙硝早已風吹雲散,表面上一片清明
平靜。不過,苦的是我又另起一段忙碌日子。由於課綱或課本裡難免有些新的觀
點和書寫方式,中學教師常常透過各種管道提出質疑。為此,不僅在網路上通訊
回覆,我也必須到各地演講。所幸,幾位課綱委員同心協力,為歷史教育而奉獻。
又如,聯經書局為了出版《思想》這份新的書刊,來電邀我撰寫文稿,指定內容
談「什麼是歷史意識或歷史思維?」我立刻同意。這篇文章非寫不行,最後,以
這個大問題的答案為標題:〈歷史意識是種思維的方法〉,文長二萬多字,於二
○○六年六月出版。這篇文章寫得不輕鬆,閱讀的人可能更累,所以殊少聽到任
何直接的回應。
  正當喘氣稍微緩和時,二○○六年七月教育部(杜正勝任部長)來了公函,
要我再度擔任歷史學科的召集人,提報一份小組成員名單,參與新版課綱的制定。
這套課本預定於民國九十八年起用,所以簡稱為「九八課綱」。接受了這項工作
後,立刻慎選同事,內心同時先立下兩個原則:1應讓小組委員中的高中教師有
更多的發言機會和影響力;2應更精要簡化內容,同時歷史解釋的參考架構也應
更明朗清晰。
  教育部一再聲明「九八課綱」將是「九五暫綱」的「微調」,表面上似乎輕
鬆,但是,歷史科課綱委員從二○○七年四月起至七月期間總共開了十次會議,
地點幾乎都在台北建國中學紅樓。夏日炎炎,大家面向Power Point的字幕,字
字斟酌,讓人聯想起玄奘翻譯佛經的精神。為了放鬆一下,也請助理騎車到學校
牆外購買冰品,許多問題反而在談笑中獲得靈感。接著從七月十一日至十九日舉
辦三場公聽會,爭議性不再如同「九五課綱」尖銳對立,我們也密集開會,參考
公聽會及各方人士網路上的意見,修改課綱。
  一直到目前為止,課綱委員們都同意歷史科「九八課綱」比「九五暫綱」改
善,教學內容的份量也顯著減輕了。只是,各科目「九八課綱」都毫無動靜,遲
遲未聞教育部有任何開會的決定。緊接著不久,總統大選,政黨再度輪替,新內
閣中鄭瑞城擔任教育部長。二○○八年十月二十七日,我接到通知,前往教育部
五樓開會。會中,沒有任何人發言批評歷史課綱;我原以為利多,只等待好消息。
萬萬沒料到,這位新部長在決議時,宣佈歷史和國文兩科「擱置再議」,我心想:
這件事明擺著是拿國文當作歷史的陪葬,於是做了一些回應。(參見二○○八年
十月二十九日刊登在「周樑楷的史學園地」部落格,〈給各位參與高中歷史科新
課綱製訂的好友〉一文)之後,這份擱置版的「九八課綱」很少有人公開討論,
也許因此一般人都忘記了其存在。這件事讓我又聯想起:許多建築師的設計藍圖
不也是被「擱置」嗎?然而藍圖卻反而受人欣賞玩味,比得標的實際建築更長命
嗎?「擱置版九八課綱」的委員們都心胸豁達,大而化之以冷眼看待這件事。
  有件事至今仍然很少公開,那就是:二○○九年二月十三日上午,台大中文
系教授柯慶明教授和我雙雙上了監察院。就國家憲政體制而言,這可以是件大事,
因為涉及監察院是否有權辦理學術及教育的問題?尤其有關課綱的專業內容?然
而,這個問題太複雜了,我無能也無暇追究,只好「擱置」一邊吧!就會談的議
題和人物對象而言,只不過是兩位王姓教授(一位歷史學者,一位哲學學者),
向監察院「說」國文和歷史課綱違憲。柯教授和我都不以為這是個大場面,角色
既然不對,自難成大戲,開個會也就算了,沒有必要在媒體上又添話題;守著自
己的教學和研究才是務本。
  日後教育部(時吳清基任部長)為了「新版國文課綱」和「新版歷史課綱」
又開始動員忙碌起來。一聽說那位王姓哲學教授,同時也是「今上」的「圓桌武
士」,居然當了歷史科課綱委員,我大概預知事情會如何發展,但也懶得打聽。
直到有一天,台灣大學歷史系周婉窈教授來電,問我是否同意她引用〈給各位參
與高中歷史科新課綱委員的一封公開信〉,才得知一切比我所預料的還更惡劣。
(詳見《南方電子報》)之後不久,周婉窈教授上了頭版新聞。版面的確不小,
只是在報紙輿論版及電視媒體上的爭議,相對而言,不如「九五暫綱」的爆炸力,
莫非距離五都選舉還有一段時日。
  從王姓哲學教授介入歷史課綱,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政治黑手來自中央,新版
課綱委員的召集人前後三易其人,都無可奈何。這是台灣政治權力污染「歷史的
尊嚴」之實證。我之所以用「污染」一詞而不用「戕害」,原因在於其能耐有限。
今日台灣中學歷史教師的視野及知識水準都已大幅提升,而且自主性也普遍增強;
這股清流勁力,如同太極推手,只要反彈,足以四兩撥千斤,甚至影響下屆總統
大選。
  新版課綱已辦過三場公聽會,內容已公開,在此不必贅述,更何況有多位學
者已對台灣史、中國史和世界史提出不少批評意見,我想也沒必要一再重覆。本
文只想簡要地指出:這套課綱的基本要害出自於某些委員的「心態」。他們首先
以中國傳統的「正統論」(orthodoxism)書寫「中國史和台灣史」;其次,以
中國中原的「中心論」(centrism)看待「東亞和世界史」。我說他們的「心態」
,而不說「理論」,那是為了免得高估他們。例如,高三的世界文化史課綱根本
缺乏世界史解釋的基本架構,只是披著「文明」的外衣,以「地區」為單位,如
同一片一片的拼圖,少了世界史上的各項交流活動。這套「新版課綱」依照個人
的判定,其實只是「帶有阿Q味的中國式中心論和正統論」,見不到任何「歷史
的尊嚴」。就我所知,現任召集人黃克武教授是位有學術良知的學者,主修中國
近代史頗有成就。他理應懸崖勒馬,否則如何面對胡適和魯迅等前輩學人!
▌歷史的留白
  台灣史、中國史或世界史,不管它所涉及的時間縱深有多麼長久,空間領域
有多麼廣大,只要做為一門知識(knowledge)和學問,就必然屬於通史。所謂
通史,並非一般人所想像的,是普普通通、簡簡單單的入門知識或課程。自古以
來,中西史學史裡都有通史類的著作,例如:漢代司馬遷的《史記》、羅馬帝國
李維(Titus Livy, 59BC-17AD)。通史的書寫,不僅時間上從遠古貫穿到近代,
更重要的在於呈現一套融會貫通、自圓其說的歷史解釋。依照清代章學誠在《文
史通義》的說法,通史講究的如同「韓信用兵」以「圓而神」為理想。
  在中學課程裡,許多人看待台灣史、中國史或世界史如同「概論」的課程,
忽略了通史的基本精神,這一步一跨出其實就走偏了。或者,許多人認為通史應
該巨細靡遺,涵蓋所有的基本史實,卻不知史實是被史家或歷史的表述者所挑選
的,而挑選的標準在於個人的歷史解釋和分期架構。可見,台灣史、中國史或世
界史授課的份量和幾冊教材,都屬於次要的問題。
  坦白講,撰述通史是件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傳統史學中通史類的佳作,能傳
世者,僅有數種而已。原因在於才學識三者兼備者難求。近代史學中,尤其自從
一九六○年代以來專業史家(Professional historian),幾乎人人偏重某個領
域,撰寫專題式的論文,甚至被「評鑑主義」牽著走,以致於怯步,不敢涉足通
史。
  (圖片)二○○八年台灣政黨再度輪替後,「九八課綱」的歷史和國文兩科
  擱置再議,周樑楷因而在部落格表公開信。
  台語中有句話說「瞎子不驚大砲」;同樣的道理,稍微務實一點的史家都盡
量避開通史。自從一九八○年代中期起,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排山倒
海而來,衝撞著原有的史學理論。其中,李歐塔(Jean-Francois L yotard)在
《後現代的狀況》(The Postmodern Condition)正式提出「後現代」一詞,並
且抨擊「大敘述」(master narrative, grand narrative)或「大歷史」
(macro-history)。他認為,「大敘述」的背後,牽涉到文化權威,例如或以
階級利益或以族群利益,或以男性沙文主義來敘述歷史。李歐塔希望各種弱勢族
群的聲音能出來,所以提倡「小敘述」,強調歷史的「斷裂」而非「連貫性」。
很顯然地,此說正對準所謂的通史。這也難怪許多人對通史書寫避之為恐不及。
  我們的中學課程有台灣史、中國史和世界史,這幾門知識如果美其名好比矗
立在孤島上的燈塔,那麼至少應該頂得住四周「後現代主義」巨浪的沖刷。在編
寫「八八課綱」的《世界文化歷史論》時,左思右思,我採取「多元文化」的觀
點,所以在上冊第一章第二節以〈多元文化與歷史思維〉為題。同時,在編寫課
本時,這一節從「胡若望的故事」談起,引的是西方史家史景遷(Jonathan
Spence)的《胡若望的疑問》一書。後來,在編寫「九五暫綱」及「九八課綱」
擱置版時,我與委員同事們商議,採取更進一步的做法,調和「通史」與後現代
主義「反大敘述」的矛盾。我個人私下稱之為「歷史的留白」。在正式的課綱中,
稱作「建議的單元」。
  按照教育部的課程規劃,高中生每學期授課十八週。如果扣除兩次大考,實
質上只有十六週。我們決議每門歷史課每學期只有十二個教學單元;換句話說,
每個教學單元各授一週(共二個授課時數)。如此十八減二,再減十二,剩四,
那四週完全留給中學教師自主運用。這是前所未有的創舉,連目前其他科目也沒
有這種設計。為此,我們在課綱中,附有一文,現以台灣史部份為例:
建議的單元:
一、高中歷史第一冊講授台灣歷史,授課內容安排十二個主題,即十二週的課量;
  預留四週供任課教師彈性運用,以在各單元之後各安排一週為原則。顧名思
  義,如何利用彈性週,權在任課教師。教師以利用該時段加強或補充課程,
  也可安排討、報告、故事分享…等活動。無論如何,該時段只應進行與歷史
  課相關之活動,不可移作其他用途。
二、本冊內容從宏觀視野講授台灣歷史,因而對各個在地的歷史缺乏貼切的、微
  觀的描述。建議教科書的作者可採行兩種策略:
  1依各單元之進度,設計與各在地歷史相關的活動。由於各地的差異性大,
   教科書只採取原則性的引導,實際操作應由任課教師自行決定。
  2在第四單元之後另闢一獨立的單元,設計「小型研究」之活動,如以田野
   調查的方式考察各地之歷史,以口述訪談方式探索各地歷史,或繪製各地
   之文化地圖…等等。換言之,教科書只採取原則性指導,列出各項「研究
   方法」之要點。
  為了這種新意,我藉著演講的機會,到處宣傳解說。有一回,我舉實例說,
我們的台灣史課本儘管「巨細靡遺」厚厚一冊,但是我們寫了多少有關澎湖、台
東或花蓮地區的歷史?還有,在強調台灣史之餘,我們如何讓金門高中、馬祖高
中的學生除了八二三砲戰,也看到更多屬於他(她)們自己的歷史。後來在中場
休息時間,聽眾之中有位來自馬祖高中的教師,我們相對一笑,一切盡在不言中。
  (圖片)黃土水的雕塑作品「釋迦出山」。
  我喜歡「留白」,在中學歷史課綱裡、在大學講授的課程裡、在仍然建構中
的史學理論《史譜》裡,都有「留白」。這並非全為了應付後現代主義,而是為
了包容和不斷昇揚。因為儘管怎麼說、怎麼寫和怎麼想,都有待補充、有所不知、
不可預知、無法言喻。在《世界文化歷史篇》下冊的最後一頁課文中,附有黃土
水(一八九五-一九三一)的作品「釋迦出山」的插圖。圖說是全書「點睛」之
處,也是偷偷送給中學教師和學生的禮物:
    《金剛經》記載:「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台灣藝術家融
  合本土文化和現代西方文化,以不同方式呈現個人心懷和對世界的態度。
 
作者: eric7385 (eric7385)   2014-08-04 00:30:00
推周老師對課綱的努力跟史譜
作者: jonathan836 (魏奇˙安提利斯)   2014-08-04 01:51:00
作者: yuriaki (百合秋)   2014-08-04 02:01:00
推自己的手是白的 別人的手就是黑的
作者: liebemond   2014-08-04 06:05:00
作者: gfabbh (David)   2014-08-04 06:24:00
臺灣本島的高中生有臺灣史,金馬的高中生為何沒有金門史和馬祖史可念?
作者: icelocker (野渡無人舟自橫)   2014-08-04 10:44:00
1.金門史橫貫1600年(from金門縣誌) 2.考試不會考
作者: jack0123nj (墨坎)   2014-08-04 10:47:00
作者: icelocker (野渡無人舟自橫)   2014-08-04 10:50:00
話說本島各縣市應該也會編篡自己縣市的歷史才是
作者: yuriaki (百合秋)   2014-08-04 11:04:00
高中生準備考試時間都不夠 那有時間背地方誌
作者: Rise68 (Rise68)   2015-08-04 14:06:00
廣東人那段課文我念過
作者: chataulait (牛奶貓)   2015-08-04 14:16:00
推周樑楷
作者: jonathan836 (魏奇˙安提利斯)   2015-08-04 14:20:00
作者: truewater (記得我愛你 )   2015-08-04 15:21:00
推 所以哲學系的可以出來面對嗎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