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轉錄網址:
http://udn.com/news/story/7049/1167222
2.轉錄來源︰
聯合副刊 2015-09-05
3.轉錄內容︰
2015-09-05 07:51:10 聯合報 王德威
推薦書:楊儒賓《1949禮讚》(聯經出版)
楊儒賓教授是台灣思想與文化史界最重要的學者之一,對新儒學的研究尤其受到
重視。在甲午戰爭一百二十周年他推出《1949禮讚》,作為回顧台灣歷史、縱觀
中華文化的反省。這是一本奇書,選在此刻島上如此躁鬱不安的時機出版,尤其
意味深長。
1949是個危機四伏的年分。這一年共產黨席捲大陸,成立人民共和國。國民黨退
守台灣,延續了民國命脈。兩岸自此對峙,時至今日,仍然無解。1949也是充滿
創傷的年分。六十萬國軍殘兵敗將退守台灣,近百萬大陸難民倉皇奔逃海外。而
島上人民在二二八的劇烈考驗後,短短時間又被拋入另一波戒嚴戡亂的狂潮中。
恰與人民共和國的論述相反,1949帶給我們的聯想是失敗、離散、恥辱與憂患。
分享楊儒賓教授理解這些關於1949的記憶,卻另闢蹊徑,提出不同看法。他要為
1949貫注正能量。他認為,1949年所帶來的遷徙與暴虐固然血跡斑斑,但從大歷
史角度看,台灣因緣際會,卻成為華族文化最近一次「南渡」的終點。永嘉,靖
康,南明,無不是分崩離析的時代,但北方氏族庶民大舉南遷,帶來族群交匯,
文化重整,終使得南方文明精采紛呈,以致凌駕北方。
台灣在非常時期,承擔了不可能的任務:不但接納了北方的軍民,也吸收了各種
知識、文化資源。自由主義的民主思考,儒家的禮樂憧憬,還有殖民地時期的摩
登文化在此相互激盪。即使在白色恐怖的年代裡,有識之士不分本土外來,持續
他們的理念與堅持,多少年後,才有了今天眾聲喧譁的局面。楊儒賓因此反問,
如果沒有了1949,沒有了台灣,今天以共產黨統領的「中國」文化,還剩下了什麼?
台灣政治在太陽花運動後有了大翻轉。在反中成為時尚的此刻,本土的愛台的楊
儒賓無疑干冒大不韙,寫出統獨兩面都不討好的文字。他至少觸犯了三項禁忌。
他「禮讚」1949,推崇台灣作為「南渡」文化的終點,儼然將台灣置於大中國歷
史的脈絡裡。這令死守台灣「主體性」的忠臣義士們情何以堪?其次,楊儒賓認
為中華民國政權縱有千般不是,但為台灣作為政治實體的國家觀念、主權意識、
文化傳承帶來基礎,即使以反面教材視之,依然有其貢獻。這樣的論點中共政權
必然側目以對,獨派人士更要興是可忍、孰不可忍之怒。同樣引起爭議的是,楊
儒賓強調儒家所蘊涵的人文願景及「東亞民主」模式,因為1949以後的台灣,有
了綻放的可能。對此奉行種種時新主義的同僚要斥為保守,而在「孔子學院」氾
濫全球的今天,他的立場也似乎左支右絀。
...... (書評全文見連接http://udn.com/news/story/7049/1167222 )
4.附註︰
給有興趣的版眾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