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統派的困境與再生系列 1-共同體概念的新統派發芽了
2015年11月12日 04:10 主筆室
日前大陸媒體訪問了幾位台灣統派青年,表達他們的中國情懷及推動兩岸統一的志向,卻
在網路世界受到普遍的譏笑,彷彿成為一群生活在平行時空的異類。這些青年的困境,其
實也是台灣統派長期的困境,社會對他們的接受度很低,甚至因為長期被打壓抹黑而缺乏
光榮感。對大多數台灣人來說,維持現狀才是最想要的,根據陸委會的民調,這一數字達
到88.6%,而支持統一,包括維持現狀再統一的比重只有11.1%,支持獨立的則是其2倍。
足以解釋,為何藍綠政黨兩岸政策南轅北轍,卻都以維持現狀為訴求。
統派的政治版圖已極小化,但並不團結。長期以來,台灣統派因價值取向和意識形態的不
同,畫分為左統和右統兩派,前者繼承威權時代台共的發展脈絡,主張勞工權利和左派價
值,積極參加社會運動,曾在早期社運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在主流社運發生異化、走
向台獨後,他們因為主張統一而被排斥和邊緣化,慢慢失去政治能量。後者主要是泛藍內
部的主張統一者,他們有明確的大中國認同,過去也曾跟中共勢不兩立,但時移勢易後,
對國家民族的認同已超越了國共對立。
在價值分化和人際關係網絡的區別與連結下,又進一步形成了許多極小化的統派團體和代
表人物,彼此之間雖有共同的目標,除此之外再無任何交集,甚至互不認同、相互攻訐,
難以形成共同的力量一致對抗台獨。某種程度上,正是這種分歧,讓統派各自為戰,從而
弱化了自身的影響力。隨著台灣主體意識與本土勢力的成長,統一的聲音就加速邊緣化。
不過,近年草根逐漸出現一股新興的統一論,其中包括知識分子、有全球視野的商人、關
心自己未來的年輕人及與大陸有互動經驗的本土人士,主要是兩岸經貿往來的直接受益者
。他們不一定屬於深藍,甚至不參加政治活動、不輕易公開發表意見,但支持國民黨的兩
岸政策,不反對未來統一,他們應歸屬廣義右統。
他們中間有許多人直接受益於兩岸交流,已與大陸形成命運共同體,對他們來說,大陸是
機會而非威脅,台灣只有融入大中國的廣闊市場,才會有真正持久的發展。在他們中間,
有原本就認同中國的人,也有原本不認同後來轉為認同中國的人,但無論如何,他們都超
越了過去單純的血緣、文化認同,而進一步發展為生活方式和事業發展的泛認同。隨著兩
岸互動的進一步深化,未來融入兩岸共同生活圈的台灣人會越來越多,這類新統派的人群
只會增加而不會減少。
事實上,隨著大陸綜合國力提升、兩岸經濟和文明程度差距縮小,愈來愈多台灣人已感受
到最終統一的可能性。最近中研院社會所首次針對民眾預期未來統獨走向做了調查,調查
結果有49.7%民眾認為未來會被大陸統一,只有35.9%的人認為最終台灣會獨立,認為現狀
可以繼續維持的人只有14.4%。可見很多人在主觀意願上不願意跟大陸統一,但並不相信
台灣會在獨立或者維持現狀的道路上走得太久。
在形成預期後,人們的理性選擇無非兩種,一種是激烈抗拒,太陽花學運、反課綱運動都
是一種抗拒的嘗試,他們可能走向激烈化道路。另一種則會選擇順應,為未來提早做準備
。許多人愈來愈關心大陸時事,對如何進入大陸職場或到大陸營生抱持好奇態度,無論是
大學校園或媒體舉辦交流活動,還是社會上諸多的大陸參訪活動,都可見到他們熱絡參與
。他們可能不像社運者那樣大聲,但他們正默默改變社會氛圍。他們期待更多和平紅利,
不排斥兩岸同屬中國人的概念,投票也許在藍綠遊走。
這些人或許現在還主張維持現狀,甚至希望走向獨立,有的還可歸類為蔡英文口中的天然
獨,但他們對未來已做了不同的判斷,只要時間夠久、兩岸客觀條件配合,就可能構成未
來統一的社會基礎。這種源於兩岸交流所形成新的社會基礎,不同於老統派,他們更年輕
、務實、更能超越意識形態,他們早已參與兩岸民間互動,對今日中國大陸更了解、更投
入感情、更看重大陸帶來的機會。且擁有更多社會能量,這群不同於老統派的「共同體概
念新統派」,才是真正防止台灣滑向台獨、增加促統能量的社會中堅。(中國時報)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112000481-260109
中時不要再妄想了啦wwwww這是讓我們靜靜的 大聲說話嗎? 還是平行世界?連你們自己的
民調,統派支持度都沒有10%了。還是硬抝維持現狀的,都是隱性統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