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台灣醫護這樣做 讓塵爆死亡率超低
內文:
八仙樂園粉塵爆炸案,讓四九九條年輕生命備受煎熬,撐過將近四個月,台灣的醫療團隊
創下二.四%的超低死亡率,讓各國燒燙傷專家稱讚不已,這是怎麼辦到的?
六月二十七日八仙樂園粉塵爆炸案,灼傷了四九九條年輕生命,但在熱血醫護不眠不休地
搶救下,這個全世界除了戰場以外燒燙傷最嚴重的意外災害,撐過艱苦的前三周,再慢慢
熬到如今將滿四個月。事發後四十八小時零死亡,迄今僅有十二人死亡,二.四%的超低
死亡率,讓台灣醫療水準,獲得世界肯定。
緊急處理得當
召回醫護,打造燒燙傷病床
這場人為災難,有超過兩百人的燒燙傷面積大於四○%,大於八○%者有二十多人,創下
全世界燒燙傷紀錄。
猶記災難發生後一星期,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祕書長蔡明忠出面當烏鴉,預告「百日死亡
潮」即將到來,當時全台人心惶惶。皇天不負苦心人,病危人數從二七四人到最新的統計
十人,看過所有塵爆病人的整形外科醫學會理事長馬旭評估,目前真正還有生命危險約有
三位。
這樣的成績,讓遠從美國與日本來的專家稱讚連連,台大醫院整形外科主任戴浩志也說,
一樣災難發生在其他地方,「結果都不會比我們好」。究竟,這是怎麼做到的?
這場災難不幸中的大幸是發生在醫療中心密度最高的大台北地區,才得以讓救護人員在黃
金時間內,迅速將病患分送到三十四家中大型醫院,做最妥善的緊急處理。
事發當時,各家醫院緊急啟動「大量傷患」機制,迅速召回醫護人員,台北榮總、三總、
台大、長庚都動員三百多人進駐,調用全院所有能夠提供的病床,甚至把加護病房與一般
病房都打造成緊急使用的燒燙傷加護病房與病床。
每家醫院的醫護在醫院內來回奔跑搶時間,並且進行極高效率的分工,急診醫師負責第一
線檢傷分類,需要插管的傷患由胸腔內科醫師接手,需要補充水分或電解質的,由其他醫
師補位。
馬旭分析,呼吸照護與輸液治療做到位,就能在第一時間穩住生命。
而在完成急救之後,部分傷患疏散至中部與南部的醫學中心繼續搶救,不但方便家人就近
照料,也讓傷患獲得最好的照顧。
醫藥強力後援
放寬醫材給付採購大體皮膚
衛生福利部由歷經多場傳染病戰役的次長林奏延指揮,投入最好的人力物力,也發揮效用
。
健保署在第一時間出面保證「錢不是問題」,放寬昂貴醫材給付,事後證明,以往健保署
都會核刪各家醫院所呈報的點值,這次一筆都沒刪,讓醫院高層忍不住稱讚是「史上最大
方的一次」。
食藥署當時馬上調度燒燙傷藥膏,第一周每天供應兩千三百罐(每天預估用量是一千八百
罐),同時緊急向國外採購大體皮膚,第一批就調度了七十萬平方公分,供各醫院使用,
目前尚未用完,食藥署庫存十一萬多平方公分,各醫院則庫存四萬多平方公分。
「再貴的醫材都從全球調來給病患使用,好的醫材覆蓋,可減少換藥次數與疼痛。」林口
長庚醫院副院長鄭明輝說,一開始擔心材料和藥品會不夠,但後來沒有發生這樣的情況。
戴浩志說,燒傷病人最需要水分、電解質、蛋白質和熱量,蓋好傷口是第一時間避免流失
上述物質最好的方法,大體皮膚則是覆蓋最好的醫材。再加上大多數傷患都是年輕人,生
命力旺盛,才能在最好的醫材藥品治療下屢創奇蹟。
如此大量的燒燙傷病患,要能撐過第一周的關鍵期保住性命,接著通過第二周與第三周的
感染高峰期,考驗各醫院的能力。
醫護精銳盡出
醫師跨專科組隊,照顧病患
所幸各醫院臨危不亂,精銳醫療團隊全力衝上第一線,北榮、台大、三總、林口長庚等都
紛紛組成整形外科、胸腔內科、感染科、復健科、腸胃科的跨專科醫療團隊,每位病人是
由一個團隊共同照顧,各醫院也召回分院整形外科醫師和受訓後出去開業的醫美醫師「回
娘家」幫忙。
醫護人員的辛勞,從距離事發地點較近的台北榮總說起,第一時間急診室滿地都是血與皮
,在場人員形容,「災難電影情節,活生生上演。」
連續三周,北榮整形外科主任彭成康每天凌晨三、四點就起床看病人;身為整形外科醫學
會理事長,馬旭則是每天一早六點就查房,接著對外說明,聯繫調度全台所有敷料,以及
各醫院病人收治狀況,兩人合作無間,締造北榮佳績。
台大醫院也組隊救援,成立十人小組,二十四小時監控病情,內科主任余忠仁親自出馬,
與外科聯手打造出零死亡、零器官衰竭的成果;重症團隊第一時間處置得宜,加上感染科
的精準用藥,讓兩名敗血性休克的病患從鬼門關前救回來。
以治療燒燙傷聞名的林口長庚與三總,則陸續接受轉院病患。林口長庚最多曾收治五十八
名傷患,由整形外科大老陳昱瑞領軍,藝人Selina的醫療團隊是主力,外加其他科的醫師
支援,力拚奇蹟。整形外科六名主治醫師中有一對父子檔,燒燙傷名醫楊瑞永與楊士毅,
每當楊士毅遇到問題,父親隨時出手幫忙,父子攜手陪伴病患走過難關,傳為佳話。
為了獎勵醫護人員,衛福部提供辛勞津貼供醫院申請,目前共有六十二家醫院申請,金額
近一.五億元。《今周刊》隨機詢問醫師,很多人都說還沒拿到津貼,他們說,為何不發
快一點,讓大家更有感。
醫療水準優異,已成為台灣軟實力,儘管平常大家多少有抱怨,但遇到災難時攜手合作,
不就是台灣可愛之處?
http://tinyurl.com/pgk49sv
來源: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392-129761?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