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議題分析
臺灣是多族群國家,族群課題反映了臺灣歷史的複雜和多樣性,這其中固然有層疊遺留的
認同課題需要處理,但我們也認為:只要能夠在個別族群的資源支持和發展之外,建構多
元族群的友善互動空間,確保各族群的平等與共存共榮,那麼這種共同參與主流建構的族
群關係,其多樣化、豐富性、永續發展,將成為全民共享的珍貴資產。
然而,檢視目前馬政府的族群政策,由於缺乏文化價值與族群關係的根本反省,往往流於
對少數或弱勢族群的施惠,無助於翻轉弱勢循環或結構性壓迫,也未推動培育「跨文化國
民素養」的適切環境,以至於面對階級、族群、文化等等複合因素的歧視言行(例如:郭
冠英事件),未能嚴肅面對處理。這些撕裂傷痕所引發的社會連帶感降低,不僅僅是族群
議題,也和民眾對政府的不信任,乃至對民主機制的不信賴,環環相扣,實非全民之福。
在客家政策方面,馬政府於2010年提出《客家基本法》,並未定義客家作為一族群在整體
國家權力結構中的基本地位,沒有操作型定義及具體規範,更缺乏子法配套,因而產生諸
多缺失,例如:《客基法》將「公事語言」局限於「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並矮化為公
教人員取得客語認證的鼓勵機制,對於客語傳承並無實質助益,在「客語無障礙」環境的
推動上,則僅有原則宣示而無強制性,形同虛設。
針對都會客家族群的隱形化,成長於非客庄地區客家族群的第二代或第三代,母語受教權
並未獲得重視,受到成長環境影響所形成的記憶與認同改變問題,目前的客家施政也無相
對應政策。在國家資源的分配上,馬政府開出了「客委會預算倍增」的支票,但檢視其施
政,往往著重於嘉年華式的活動舉辦,甚至有用於置入性行銷與綁樁之嫌。相較之下,各
種需要長期的、制度性資源挹注的文化基礎工程,諸如:客家族群相關普查、語言資料庫
建置、客家老建築測繪調查、學術研究補助、語言教學推廣等等,反而未受到應有的重視
。
國家考試中的客家事務相關類科,目前並未對客語能力有所要求,且員額過少,對客家事
務專責人力的考選培育而言,只是聊備一格。而中央與地方雖然都已設有客家事務專責機
構,但在施政上並未形成有機的連結,跨部會之間也缺乏效能分工的平臺,以致於「客家
事務」形同圈地、孤島,落入「體制內邊緣化」的窘境。
有鑒於此,我們主張以「族群關係政策」來重新定位客家政策,在此定位中,客家族群具
有既是相對多數,也是相對少數,可以擔起既是反省者、也是參與者的重要角色。
本黨自創黨以來,堅持民主、本土、多元的文化價值,從地方執政到中央執政,率先推動
母語教育、教科書本土化,並建立個別族群的政策架構與行政體系。在客家施政政績上,
我們成立了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設立客家電視臺,舉辦桐花祭帶動客庄休閒產業,掀起客
家音樂、文化藝術熱潮。在教育與客家知識體系建構方面,我們創設客語認證體系、實施
客語生活學校、客語生活鄉鎮計畫等等,為母語傳承奠定基礎,並成立三所客家學院,二
十多所大學院校成立客家研究中心或系所,成立臺灣客家文化中心籌備處,並籌設六堆和
北部客家文化園區。這些努力開創了客家文化回歸主流的新論述,確立了從一元到多元文
化的新典範。歷史上的客家從未在政策上獲得如此積極的支持與待遇,因此有學者認為「
民進黨執政的時代,是客家認同成長最多、最快的時代」。我們在此向大家保證,本黨重
新執政後,一定會找回這份在馬政府執政時遭遇反挫的榮耀感,我們一定會努力創造下一
個客家的美好年代!
貳、政策目標
一、以堅毅、勤儉的「客家精神」治國,公平且善用國家資源,帶領臺灣突破困境。
二、確保客家語言、文化的永續發展,重建母語普及的客家社區。
三、找回客家觀點的歷史詮釋權,建構屬於全民的客家歷史記憶。
四、以「文化加值」策略推動客家經濟,透過客家文藝復興的能量,讓生活、文化、生態
、產業形成有機連結,創造腳踏實地的美好生活。
參、具體主張
一、 客語為「國家語言」, 應進入公共領域
語言權為文化公民權,為尊重跨文化的表現形式, 我們主張立法明定本土各族群語言,
包括原住民族語、客家話、Holo話、華語都是國家語言,一律平等,不因通行語的推行,
而壓抑公民在生活中及官方場合使用族群母語的權利。
而為了客家話的有效傳承,在客家地區,客語教學應從「語言教學」,逐步進階發展為「
教學語言」,並結合家庭、社區及地方政府,推動友善客語生活環境計畫,重建母語普及
的客家社區。
在未來國家行政區域重劃時,應考慮到族群地域因素,保障族群語文的生存發展基地。
二、建立完善的族群傳播體系,讓客家豐富臺灣多元文化
客家電視應提升為客家公共廣播集團,在維持客家主體性前提下獨立運作。我們將合理規
劃廣播頻譜,建立全國頻道的客家廣播電臺。以電臺、電視的結合,以及各地方頻道的策
略聯盟為基礎,建構「客家公共廣播電視集團」。
再者,基於《聯合國文化藝術表現多樣性公約》的精神 ,更基於建立文化多元的臺灣,
我們將推動廣電法修法,要求明訂公廣集團董事須有客家族群代表。而一般廣電頻道節目
亦應基於臺灣社會族群文化的多樣性,在一般節目中適切表達客家及其他各族群語言文化
,以建立跨族群的公共領域及藝文創造平臺。
三、重建多族群共享的客家歷史文化,建構國家級客家知識體系
臺灣客家歷史與文化是我們國家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關於國家的紀念日、紀念物、紀念
場所,及各種國家象徵、儀式、節慶,乃至國幣等之建立或製作,應有客家文化思維角度
,使客家歷史與文化成為國民共享的記憶與光榮的一部份。
基於重視建立知識體系的多元文化視角,本黨執政時期全力建立客家高等學術研究教育機
構。未來進一步的工作,則是推動國家級客家在地知識與人文大型研究調查計畫,整合並
擴大客家學術能量,深化本土人文知識基礎。此一計畫將是臺灣人文與社會科學的國家型
研究調查計畫,帶領臺灣本土社會科學及人文研究突破瓶頸,脫離「學術殖民地」的當前
學術文化。
四、以創新為傳承、以發展為保存,打造現代客家藝文創作聚落/平臺
為振興客家街庄人口外移的空洞化危機,我們提出客庄鄉街老屋活化補助方案,引入藝文
工作者及新創事業家進駐客庄,結合當地社會人文脈絡、從客家元素得到創作靈感與事業
發想,進而發展出結合多元藝文創作的新型態產業,找回客庄鄉街新生命。
客家族群文化並非自我封閉的生存體系,客家文化的發展基礎,也已從山林、農耕生產背
景,延伸到多族群共處的現代工商都市型態。在保存傳統客家藝文之外,我們也要在都市
推動成立客家藝文聚落/平臺,提供創作者良好的軟硬體環境、多元文化的對話空間,與
各族群共同創造臺灣新文化。例如:打造客家音樂創作平臺、成立大師紀念館或藝文館、
發展客家社區大學系統等等,從藝術、文化層面建構臺灣人意識原型,發展臺灣藝文的基
礎工程,讓客家藝文成為臺灣文化的重大能量。
五、打造「國家級臺三線客庄浪漫大道」,建構客家經濟政策新思路
在全球化轉型的脈絡下,當前客庄發展必須透過「文化」將觀光經濟定錨在每一個客家鄉
鎮,而不僅僅依靠節慶活動刺激消費者進入鄉村。我們提出同時結合客庄產業經濟與文化
地景保存的政策新思路,打造「國家級臺三線客庄浪漫大道」就是一個創新生活型態的國
家重大建設方向。經具體實踐、發揮成效之後,此成功經驗也可推廣至花東的縱谷慢遊廊
帶,或南部的「水水六堆」。
桃竹苗地區客家人口比例全國最高,其中又以臺三線保持最完整的客家文化。延續本黨執
政時重現客家光榮的政策方向,我們主張沿臺三線,串連臺三線16個客家庄文化,從桃園
平鎮、龍潭到臺中石岡,結合產業、文化與觀光打造一條具備歷史縱深的「浪漫大道」,
讓臺三線成為客家文化邁向世界舞臺的最佳起點。
高屏六堆地區向以好水、好日頭、好食材著稱,「水水六堆」計畫將以客家釀造文化為基
礎,展現客家與多元族群共生以及傳統智慧的活化、現代化。
花東地區近年來致力於發展慢活、慢遊、慢食的深度旅遊方式,其中鳳林鎮更是全臺客庄
唯一獲得「國際慢城聯盟」(Cittaslow International Network)認證的「國際慢城」
。慢城運動強調在地文化、在地農產及傳統料理的保存,以發展在地產業、提高生活品質
。目前獲認證加入「國際慢城聯盟」的城市共三十個國家,臺灣也是其中之一。花東縱谷
渾然天成的優美地貌早已馳名國際,當地客庄也向以出產良質米著稱,我們計畫推動「花
東縱谷慢遊廊帶」,鼓勵友善耕作、在地生產、在地食用、在地銷售,彰顯縮短食物里程
與碳足跡的生態意義,更鼓勵多樣化的客家米食文化之保存與創新,結合貫串東部的鐵道
或臺九線,發展一個又個客庄駐足「慢慢聊」的文化體驗慢遊,打造花東縱谷美麗而富裕
的新客庄。
六、珍視客家人文地景,讓土地詮釋臺灣歷史
在臺灣這塊山林土地上,刻劃了千百年臺灣多元族群的人文意象與美學形成,不論是客家
人的茶園梯田、埤圳古道、夥房園林,還是原住民族的傳統領域聖地,都是珍貴的人文資
產。我們將針對這些人文地景進行系統性調查研究,再加上地方知識的重新建構,逐步投
入國家經費讓這些人文地景獲得妥善保存與恢復,例如:桃竹苗的茶園景觀、桃園臺地的
埤塘文化及觀音藻礁保護區、鐵道文化的轉型活化(桃林鐵路、內灣線、舊山線等等)、
菸樓建築(高雄美濃及花蓮鳳林) ,還有開拓山林的腦寮、筍寮、炭窯、古道等等憶古設
施,都可藉由人文地景來詮釋歷史,建構屬於全民的客家歷史記憶。
七、建構「伯公醫療行動網」,讓客庄不再有醫療偏鄉
迎向高齡化挑戰,打造在地安養的幸福客庄,我們將建構「伯公醫療行動網」,打造「即
時性」與「整合性」的醫療照護網絡,讓客庄不再有醫療偏鄉之憾。守護客庄的「伯公醫
療行動網」包括三個層次的政策重點:第一,透過社區醫療的強化,提供民眾即時性、連
續性的醫療服務,包括「巡迴醫療」、「社區即時諮詢」、「高齡者整合性照護」等;第
二,協調地區性醫療院所,強化個別性發展重點,不僅能夠維持個別醫療專科適當經濟規
模,也讓客庄民眾能獲得專業的處置;第三,連結專責醫學中心,賦與輔導與支援整體醫
療行動網的功能與責任,強化從社區醫療到醫學中心的合作。
八、推動「夥房銀髮照顧中心」,在地安養與就業,活化客庄新夥房
透過各地客庄的夥房與閒置空間,連結社區與民間能量,共同推動「夥房銀髮照顧中心」
。這是整合健康促進、社區照護、在地就業、客家文化教育的小規模、多功能的「新夥房
」,讓客庄老人在地安養,年輕世代融入客家文化,透過更緊密的代間連結,開展客家文
化與教育的交流傳承。
九、鼓勵青年公共參與,振興客家公民社會
客家鄉村地區目前因人口嚴重外流,人口結構中空化,造成產業、人文發展上的基本困境
。我們將提出客家青年返鄉大型專案計畫、創設客家鄉村發展基金,提供研發經費、品牌
通路、創業資源、商業模式轉型資源等青年支持體系,鼓勵年輕人留鄉∕返鄉∕下鄉創業
,讓工作與客家文化生活結為一體,實實在在地重建年輕世代的客家經驗,建立農創、文
創等等產業發展的基礎。
我們更要推動客家NGO與社會企業創新育成計畫,建立客家NGO支持體系,強化客家青年參
與臺灣民主政治、第三部門及發展社會企業之能力,積極貢獻於臺灣公民社會之成熟,讓
客家青年成為臺灣前進的重要動力。
十、臺灣客家國際化,推動成立國際客家組織HI(Hakka International,NGO)
全球化的時代,固然對於臺灣的在地文化帶來挑戰,但是也提供了過去所沒有的發展契機
。「多元而對話」、「多樣而交流」的族群語言、文化、歷史記憶,是我們重要的發展憑
藉。在有客家族群居住的國家中,臺灣是唯一具備完整客家政策的國家,臺灣經驗可成為
與各國經驗積極交流的基礎。
為了貢獻全球文化多樣性,關懷及推動客家族群在各該居地國之公民參與、政治參與、在
地認同,並形成跨國的客家文化交流與客家政策合作,讓客家語言文化成為各該國多元文
化的重要資產,我們將積極邀請東南亞及中國等各客家族群重要居住國,共同推動成立「
國際客家組織」Hakka International,秘書處設於臺灣,定期輪流於相關國家召開大會
,讓臺灣成為「全球客家文化新都」,讓客家榮耀於臺灣、榮耀於世界,創造下一個客家
的美好年代!
來源:
http://iing.tw/posts/55